江苏最美医务工作者 | 为病人画笑脸打气,她每天说得最多的是“别怕,加油 ! ”
现代快报讯(记者 徐红艳)初识李晓青,娇小的身材让人觉得,这是一个温温柔柔的女子;而一踏入重症监护室,她的身份秒速切换,行事果断,执行力强,是很多同事和病人对她的评价。在黄石市中医医院,江苏支援黄石医疗队队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李晓青,总在最危险时冲锋在前。干练的操作中,也有无限温情,她总是想着法子帮助危重病人重拾信心,最常和病人说的就是 " 别怕,加油!"
3 月 3 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决定,授予李晓青等 10 位同志江苏 " 最美医务工作者 " 荣誉称号。
△李晓青
3 月 2 日晚上,现代快报记者联系上李晓青时,她刚刚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驻地。电话一接通,那头传来的是略带沙哑的轻柔声音。
" 在重症监护室一待就是 9 个小时,中间一般不吃饭不喝水,另外穿着防护服,说话有时病人可能听不到,每天有些话就要喊着说。" 听闻记者的疑惑,李晓青笑着解释了起来。
她说," 虽然医院有提供午饭,但 ICU 在传染病病区属于红区,危险程度最高,吃饭要彻底清洁消毒,会耽误工作上的时间,大家纷纷选择不吃午饭,早晨吃饱一点。" 李晓青说,慢慢习惯下来,加上一忙起来,就没有饿的感觉了。
李晓青一天有多忙?来到黄石后,她开始挂职黄石市中医医院护理组组长、黄石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业务护士长。早上 8 点乘班车前往医院,和夜班护理人员交班,跟着医生查房、记录,查看病房环境消杀、整改,物资是否到位,急救仪器设备性能是否完好 …… 这些都是李晓青每天的必备工作事项。虽然正常工作时间在白天,但一天 24 小时都属于 " 待机 " 状态,有天甚至连夜前往医院给患者上 ECMO 装置。
△李晓青(右)在跟同事讲解仪器使用
这些繁重的工作,在李晓青和前线的医务工作者们看来,已然习惯。作为护士长,李晓青深知,自己身上的担子要更重。在黄石市中医医院重症监护科,李晓青负责管理的护理人员来自江苏及黄石当地近 20 家医院,有的不是重症护理出身,为了尽快帮助他们上岗,李晓青将所有护理人员编成了 10 个小组,并常利用业余时间加紧开班培训。
△李晓青(左一)与同事一起为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
" 穿着防护服啥都不干,都很闷,加上跑来跑去遇上抢救,经常参与一个俯卧位翻下来,全身都湿透了,直喘粗气,恨不得抱着水桶猛灌一桶水才舒服。" 李晓青说,繁重的重症护理工作,对队员们身心都是很大的挑战,自己平时要多关心、鼓励他们。
" 最难最危险的操作,我先上!" 在黄石 20 多天里,队员们听得最多的是李晓青的这句话。配合完成近 10 例气管插管、完成中医院首例危重新冠肺炎患者俯卧位、完成首例有创压力监测 …… 她总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做这些操作时害怕吗?李晓青坦言," 当然害怕,但这种时刻,自己不上说不过去。我经验最丰富,如果能先上,也是给年轻的护理人员树立一个榜样,让他们看到没有那么可怕。"
△李晓青(中间)和同事手持充气的橡胶手套,为患者加油打气前一阵子,前线医务工作者身上的防护服刷了屏。创意十足的加油打气图文,不仅给予医务工作者以力量,也让许多病人脸上展露了笑容。
这几天,李晓青和队员们将笑脸画到了橡胶手套上。这是为何?原来,对病人来说,充了气的橡胶手套不仅是鼓劲加油,也是一个缓解疼痛的神器。
△李晓青在橡胶手套上画上笑脸
" 重症监护室里,我们穿着厚厚防护服,病人看不到我们的笑容,把笑脸画在橡胶手套上。" 李晓青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在重症病房,病人嘴巴里基本都是插了管子的,外面连接的呼吸机管路有一定重量,重力牵拉会让病人觉得不舒服。
为了减轻病人的不适,李晓青就地取材,给橡胶手套充气,卡在气管插管和呼吸机管路连接处。这样一来,大大减轻了管路牵拉的重量。另外,在手套上画上一些图文,病人清醒过来看到,也更能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怀,心头暖暖的。
橡胶手套上的不仅可以是笑脸,也可以是病人家属的特别叮咛与嘱咐。
在黄石市中医医院重症病房里,一位 81 岁的老奶奶特别思念家人特别是小孙子,胃口一直不是很好。得知这一情况后,李晓青在画有笑脸的橡胶手套上,还特意写上了 " 孙子打电话给你,让你多吃饭哦。" 这样一来,老人每次醒来都能看到,胃口也好起来了。
照顾患者时,李晓青更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来到黄石的 20 多天里,面对病人,李晓青和团队说得最多的便是 " 别怕、加油!" 在李晓青告诉记者," 这句话不仅是对病人说的,也是对我们自己说的,选择来到这儿了,就不能退缩。"
患者和家人肯定,对自己来说是最大的动力
" 每一个病人的好转,都会给我们特别大的动力。" 李晓青和队员们的全情投入,先后让四个危重症病例逐渐好转,转入普通病房。"81 岁老奶奶刚开始最重时是高流量氧疗和无创呼吸机交替使用,后来过渡到只用高流量氧疗,有可能这几天就能转出去了。" 提及病人好转的情况,李晓青话语里都是兴奋。
" 虽然我们是在重症病区,看不到病人完全好转出院的样子,但危重病人转出去时脸上露出的笑容,就是最大的鼓励。" 李晓青告诉记者,几乎每个病人要离开时,都会主动要求合影,有的还会给李晓青和队员们比个爱心、点个赞," 还有些会主动询问,我们是江苏哪里的?这真的让我觉得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李晓青(右二)与同事李卿,和即将出院的患者合影
3 月 1 日,李晓青开始入驻黄石市中心医院。此前为了整合重症救治及医护资源,位于黄石市中医医院的危重症病人全部转移到了黄石市中心医院。
李晓青最舍不得的是和中医院医护人员的分离。" 半个多月匆匆,刚刚熟悉就分开。我们约定等黄石战疫胜利,回到南京之前,一定会重返黄石中医院 ICU,跟大家真正认识一下,认识一下没有蒙面的时候,大家的笑脸是什么样子的。"
忙碌的工作后,最让李晓青期待的是,每晚和儿子的视频。虽然彼此话不多,但能够看见,就是最好的陪伴。前段时间,12 岁的儿子画了一幅妈妈工作的场景,还写有 " 我想成为你 "。李晓青看后十分感动," 那幅画跟我的工作场景很贴切,我穿着防护服,举着输液瓶,在病人旁边还有我们经常给病人做治疗的血液净化器 CRRT,真的画出了一个 ICU 病房的样子,他是用心的。" 李晓青说,作为一个妈妈被儿子肯定,是一种非常特别的鼓励。
医院供图
- 标签:
- 编辑:朴敏英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