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行走在红尘的边缘
苍茫巍峨的太子山脉从遥远的西北滚滚而来,其中的一条支脉在大夏河畔的不远处刹住了自己一往无前的脚步。然后凤凰展翅般向东西两侧蜿蜒伸展双翼。又好似张开雄壮的双臂,遥遥地和迤逦窈窕的大夏河深情相拥。山之南,水之阳,峰翠水环,远山若屏。于是,山麓下、水湾里、翠屏前,负阴抱阳,冲气为和,便成就了庄严恢弘、富丽堂皇的佛教圣殿拉卜楞寺,便衍生出了宁静恬淡的高原小城夏河。
雨云低垂,凉风习习,让原本肃穆庄重的寺院群落更加的深沉、威严、神秘。这座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公元 1709 年)的寺院,历经三百多年岁月的沧桑,在追求大道的修学、冥想、禅定中,它智慧的积淀,思想的维度,已凝聚成神圣的气场缭绕笼罩在这方纯洁的天空,弥漫着理想与哲思的光环。让人不由的心生敬仰、虔诚。这座弘大的密宗道场,据称鼎盛时期拥有一百多座附属寺院,辐射甘、青、川、内蒙、新疆,修行求学的僧众达四千余人。现有六大学院,四十八座大小佛殿,被誉为藏传佛教的最高学府,第二个西藏。可谓赫赫煌煌,正如它三千多米高的海拔。
(拉卜楞寺)
穿过由低矮的(相比于巍巍高耸的佛寺而言)一个个相连的院落组成的巷道,便到达一块不规整的广场。广场正前方矗立着庄严的 " 大经堂 ",标示着此处是拉卜楞寺院群落中最集中、最重要的一处殿堂群。有 " 释迦牟尼佛殿 "、" 弥勒佛殿 "、" 长生殿 "、" 文殊菩萨殿 " 等等,整个殿堂的建筑,一如藏传佛教寺院固有的风格,内不见石,外不见木,方方正正,巍峨峻拔,气势宏伟,古拙典雅,红墙金顶,屋顶的鎏金法轮光华四射,昭示着它是承载着两千多载精神与思想的神圣传承的存在。也许是地处高寒的缘故,出于保暖的考虑,佛殿的门窗都很狭小、深凹,更透着一份淡淡的神秘。
佛殿虽多,但大多是关锁紧闭,给人以一种清冷高贵的疏离与隔膜。我们只能进去两座佛殿,与汉地的许多佛刹不同,殿内光线昏暗,没有可供跪拜的蒲团,没有可供上供的香烛,没有声音直透心底的锺磬,没有僧人的值守,清肃、静谧、沉默,就这么矜持地打开深邃的殿门,莫测高深地看着懵懂无措的游客。
在雄伟佛殿下方的东西两侧是一大片鳞次栉比的僧舍,好像平铺的一大张邮票,把一块块的小邮票连缀在一起。院舍都是一般大小,一样的颜色,粉白的土墙,土色的屋顶,连门楼的格式都整齐划一,稍稍不同的是,有的门楼全部用原木装饰起来,涂上清漆,显得内敛而华贵。有的门楼墙柱却是土块砌成,显得陈旧清寒。行走在笔直的巷道内,周遭一片阒寂,很少见到喇嘛们的身影。神秘的寂静刺激的人无端地遐思:深深庭院内,一个个年轻的喇嘛奋力地遨游在浩瀚如海的经卷典籍里,孜孜不倦地诵读、思辨、理解着深奥的佛典。
在佛殿、僧舍的再外围,是一条东西走向的由光彩鲜艳的转经筒组成的长廊,约有七八里长,据说有两千多架大小不等的转经筒,这应该是世界上最长的转经筒长廊了。这里也是人流最为集中的地方,这里有行走的飞快,只是蜻蜓点水似地摸一下经筒便匆匆而过的藏民;有三五人不断围着经筒摆出各种造型,相互拍照的游客;也有一脸肃穆,将每一个转经筒都旋的飞转的虔诚者,口中念念有词,想必是默诵着观世音菩萨的 " 六字真言 "。而每个经筒上也用藏文镌刻着 " 六字真言 ",据说每转一圈就等同于念诵一遍,便会消去一份前生今世的业力罪愆。
(网络图片)
这里是一条河,彼岸是金莲灼灼、清平喜乐的佛国净土,此岸是烦冗扰攘趋利逐名的五浊红尘;这里是一条界,界那边于一片寂静里轰鸣着振聋发聩的至高至上的精神潮音,界这边荡漾着贪嗔痴迷熙熙攘攘的欲海俗波。无关对错,只为选择。而这看似一步之遥的距离却是咫尺天涯的天壤鸿沟。而这小小一步的抉择,这舍与得的权衡,有多少人能够逾越呢?正如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所咏叹的:"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 在以诗歌闻名雪域的仓央嘉措的无奈 " 心事 " 里,包含了多少的情愫与忧郁啊。
跨过滔滔大夏河,站在南山下的路边回望。泱泱拉卜楞寺院群尽收眼底,金碧辉煌的恢弘殿堂与密密实实的低矮僧舍形成截然相反却又浑然天成的蔚为大观。若将巍巍佛殿看成是一座嵯峨的珠峰,那无数的僧舍不就是一个个俯身逆行的攀登者,虽千难万险吾决然往矣!
如果你将拉卜楞寺当做是一片风景去观瞻,那最好的视角就是河对岸南山坡那邈远的一瞥。
- 标签:foxy1.9.6
- 编辑:朴敏英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