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锐意进取,不断探索非遗保护新模式
12月18日,“2019年温州市非遗创新案例分享会暨媒体看非遗”一行来到浙江温州瑞安市平阳坑镇晚垟头村一座农家小院——未见山非遗体验基地。透过洞开的大门,可以看见院子里的竹竿上晾晒着长短不一,颜色、图案各异的布单,随风起舞,充满浪漫悠闲的情调又不失生活的本真。
徐夏怡笑迎大家进门,并已为大家定制了体验项目——茶染手帕。她遗憾地说:“由于蓝夹缬染料已进入休眠状态,不能体验了。”“2013年起,我先后在温州博物馆、瓯海博物馆以及温州非遗馆担任非遗手工老师,在温州第十四高级中学及温州大学附属第一小学担任艺术老师。”徐夏怡说,她还先后参加了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上海同济大学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学习。
让非遗融入生活
“非遗体验基地”创全国之先
“我对家乡的蓝夹缬技艺情有独钟。”因缘巧合,徐夏怡在晚垟头村租下了一幢房子,并在屋前屋后的空地上种植靛青等染料的原材料植物。
大家在徐夏怡的指导下体验了茶染的制作过程。纯白的棉质手帕,经过染桶浸染,不断转动,使其均匀上色,当被染成浅咖啡色、中间有一个抱着铜钱老鼠图案的手帕呈现在眼前时,大家无比兴奋。坐在暖阳下的庭院里,等待手帕晾干。
“在温州,这样的非遗体验基地不胜枚举。”温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季海波说,“这是让非遗走进当代人的生活,加强非遗传播,改善非遗传承环境,促进文旅融合的一个创新之举。”
2018年以来,温州市积极探索非遗保护新机制,率先在全国创新建设集非遗传承、传播、体验和旅游、公共文化服务于一体的非遗体验基地,在有效保护非遗的同时,拓展了非遗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推进了以非遗项目技艺体验和研学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旅游目的地建设,闯出了一条非遗保护与城乡经济建设相结合、与群众文化生活相融合的新路子。
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李震说:“目前,我们已认真做好非遗体验基地建设阶段性工作总结,并与相关高校合作,提炼形成可在全省、全国复制推广的‘理论+实践’建设模式。”
位于温州市泰顺县大安乡的大丘坪村,有着200多年制陶历史,曾在这里流传甚广的手工制陶技艺,本来已淡出人们的视野。非遗体验基地建成后,通过充分挖掘泥巴易于塑形的特点和激发人们对龙窑烧陶的浓厚兴趣,一方面修复了柴烧龙窑用于烧陶,另一方面改变以往生产生活产品为技艺体验服务的路径,开展时尚的亲子活动和中小学生研学游等活动。通过综合打造,体验基地已成为新型旅游目的地和乡村文化服务产业,两年多来,共接待游客5万人次。
温州市龙湾区活字印刷术体验基地建成后,以活字印刷术的体验为主,逐渐拓展了与印刷术有关的丝网印刷、古法造纸、扎染、凸版印刷、雕版印刷、书籍古法装帧等传统手工技艺的体验项目和灵活的上门服务经营方式,不断扩大受众,近两年时间内,已接待来馆体验者两万多人次,送技艺到学校、社区、展会的受众也达到两万多人次,体验人数总量达到四万多。
据统计,至2019年10月,温州共建成市级非遗体验基地29个,县级非遗体验基地70多个,举办各类体验活动5836场,167万余人次参与了非遗技艺的沉浸式体验。泰顺县大丘坪村手工制陶技艺体验基地等5家非遗体验基地成为新型乡村非遗旅游体验点,苍南县娇娇钩绣技艺体验基地等5家非遗体验基地成为乡村振兴的非遗经济体。温州矾矿矾文化体验基地、苍南县娇娇钩绣技艺体验基地分别被命名为国家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和浙江省级“巾帼创业建功基地”。
此外,温州市非遗保护中心还鼓励、加强同有关企业合作,拓展非遗体验活动合作空间与领域。目前,该基地已深入城市和乡村,激发非遗跨界融合新动能。从2017年开始,当地的旅行社就推出了非遗旅游线路,出现了以非遗体验为核心内容的非遗民宿。此外,非遗元素也进一步融入到部分轻工业产品中,以“缬韵”系列产品为代表的非遗类文创产品深受群众欢迎。这些“非遗+”项目,开拓了非遗发展空间,赋予非遗新功能,获取了新的传承活力。而非遗资源向文化IP转化,则为其他行业发展提供了新型驱动力。在温州主城区,目前已形成政府、民办组织、社区、志愿者四方构成的非遗传播网络架构,通过非遗教材、非遗材料包、互联网教学等创新元素的运用,让非遗传播活动走向常态化、互动化,在各个社区为非遗保护打造出浓厚的社会氛围和情感基础。在温州的乡村,传统民俗、传统武术、传统音乐和传统手工艺,在百姓的积极组织、参与下,利用传统节日节气活动、遍布乡村的1700余支乡村艺术团等组织,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和传承,成为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业内专家认为,非遗体验基地这个平台,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通过市场谋划、宣传助推、产品创新设计,打造品牌产品,推出既有地域特色又能引领时尚的非遗项目,并进行多元化创新开发,形成非遗体验产业链,让非遗回归生活,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同时,有效地促进了文旅融合。一方面,温州市积淀深厚的非遗资源,是景观旅游资源的有效补充,在景区内建设非遗体验基地,既可以增加景观旅游的文化气息,增加旅游内容、集聚旅游景区人气,又可以展示和宣传该市传统文化,提升旅游景区影响力;另一方面,一部分非遗体验基地虽然不在景区范围内,但其坚持以非遗为主体,常年开展体验活动,将不是景区的地方,变为群众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开启非遗保护社会化引擎
“非遗项目社会认养制”率全省之先
2018年6月,温州市在全省率先推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认养制度”,以政府非遗保护机构为引导,以温州市优秀历史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为媒介,动员和鼓励社会团体或个人出资、出物或营造条件,资助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创新、生产、传承等工作,目前共有19家单位和企业与代表性传承人签订了“认养协议”,迈开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第一步,为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开辟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工作新渠道,探索非遗保护发展的新方法、新形式,开创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全面参与非遗保护工作新局面。
据悉,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和温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已累计走访代表性传承人156人次,召开瓯塑、瓯绣、瓯窑等代表性传承人座谈会5次,为瑞安木活字印刷项目落实了“认养”企业,通过“佳善基金”对平阳渔鼓等项目的4位代表性传承人分别给予5000元至10000元救济,帮助瓯塑项目解决了炼制桐油方面的困难,帮助石雕传承人解决了房屋拆迁所遇到的作品存放等实际难题。
此外,2018年始,为促进传统工艺振兴和非遗产品的设计营销,温州市还出台经费补助政策,对非遗跨界融合创新,以非遗嫁接工业设计、非遗工艺量产化实用化、非遗为休闲旅游项目价值倍增为导向,每年重点扶持3个项目,每个项目给予50万元的研发资助。对新实施国家、浙江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同时,积极提升非遗类产品的新时代文化形象,在日常工作中,他们积极引导非遗类产品生产制作企业、群体或个人,在保持非遗原有人文精髓和核心技艺基础上,改良制作材料、更新内容题材、改进设计包装等,开拓创新产品使用范围和用途,让更多的非遗产品成为实用品、日用品,并使之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取向、生活方式、核心价值观,培育既传统又时尚的非遗企业品牌、非遗产品品牌;创新非遗类文化产品业态,深入挖掘非遗代表性项目所蕴含的人文信息、技艺信息,形成新型的非遗类文化产品,让人们触摸非遗、品味非遗、欣赏非遗。
温州有丰富的文化遗存,现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2项,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4项,浙江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5项,温州市级非遗项目747项,整体项目数居全省前列。
2019年温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以主旋律宣传教育、节气养生为主题,共组织开展了各类非遗传播与教育活动1857场(次)。其中“非遗红色之旅——走进革命老区”活动10场,“送戏下乡”38场、非遗“进社区、进企业、进文化礼堂、进乡村、进军营”活动30场,非遗进校园活动116场,“年味非遗”、温州市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粽情非遗”等端午、国庆、重阳等节庆与节气养生教育活动5场(次),承办了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展演活动5场。此外,以温州非遗馆为主阵地,每个周六均组织举办“百工一条街”活动,全年举办“百工一条街”40场(天);全年每个周日至少举办一场非遗学堂活动,全年共举办非遗学堂80场(期),受众达2000余人;暑假期间还在非遗馆内举办非遗夏令营活动共5期,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广大群众对非遗的了解,提高了全社会对非遗的保护意识。
保护濒危非遗项目
健全“带薪学徒”保障体系
“传承人群培育,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温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杨思好说。为解决非遗传承人“徒弟不好找”“技艺学了没法养活自己”等困难造成的后继无人现象,2016年9月,温州市启动了传承人“带薪学徒”工作,首批选取了温州莲花、彩石镶嵌、细纹刻纸、木活字印刷术、永嘉乱弹、和剧、畲族服饰(畲族刺绣)、刘伯温传说8项濒危非遗项目,在师带徒的一年内,试行“带薪学徒”举措,即温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为学徒提供受训学习经费2万元,用于基本生活、学习材料费用,培训期满,温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组织专家对学艺情况进行评估,并对学徒进行业务考核。考核合格后,为学徒一次性发放传习补助。“带薪学徒”项目启动后,温州市非遗保护中心、非遗传承人、学徒三方共同签订了培训合同书。
2017年10月,温州市文广新局下发关于试行《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带薪学徒”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对首批学徒进行量化考核。该项目的推行,无疑为该市非遗传承、创新与发展寻求到一个重要突破口,切实解决了学徒生活实际问题,为该市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注入强心剂。
为检验“带薪学徒”工作的推行落实情况,2017年12月,根据《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办法(试行)》《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带薪学徒”工作考核办法》,在各县(市、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自评基础上,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对全市非遗“带薪学徒”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学徒学习情况进行实地考核。
2018年,温州市“带薪学徒”在各地申报基础上,结合项目保护情况及现有传承人梯队状况,确定了绸塑、砖雕、乐清龙档、蓝夹缬技艺(花版雕刻)、圆木制作技艺、牛筋琴制作技艺、车木玩具制作技艺、夏益锦戏曲盔头制作技艺8个项目,并通过温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师徒三方签订合同的形式,确定三方权利与义务,为该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基础保障。自温州市非遗传承人“带薪学徒”工作启动以来,全市各地报名踊跃,至今已两批共筛选出16个项目,探索青年传承人培养新途径。
此外,温州各大中专院校等先后聘请木活字印刷技艺、瓯塑、瓯窑、瓯剧、瓯漆技艺等代表性传承人为专职教师,通过专业授课与传统技艺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了数百名新型非遗传承人。如温州大学在校内开设发绣、剪纸等研究所,聘请工艺大师为研究员并承担教学任务,不仅深化对传统工艺的研究,并以勤工俭学的形式,吸引在校学生到研究所学习传统工艺技艺,参与工艺品的制作实践,让学生不仅在实践中学成传统工艺制作技艺,还可通过工艺品的销售,获得一份经济收入。
传承人作为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并承载着非遗的知识和精湛技艺,是确保非遗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重要载体。温州市不断深化传承人服务,通过开展走访慰问传承人、发放传承人政府补贴、召开传承人座谈会、组织传承人体检、举办传承人技艺展示、组织传承人专题采访报道、落实一项传承传习措施、制订一年传习活动计划等的“八个一”保护工作,有效解决传承人传习活动中面临的现实困难,使非遗传承人常态化服务取得明显进展。据统计,温州市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7位,浙江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6位,温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733位,全市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633人,代表性传承团体10个,代表性传承群体18个;浙江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宣传展示基地、生产性保护基地、高校非遗研究基地等共67个,温州市级非遗传承基地187个。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 标签:
- 编辑:朴敏英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