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阜阳文化  娱乐

“低欲望社会”在中国是个伪命题

原标题:“低欲望社会”在中国是个伪命题

  日本著名学者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会: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危机和破解之道》(2019年3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本文部分引用出自该书,不做引文注明)甫一出版,由于中日两国在地缘上具有诸多相似性,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

  大前研一笔下的“低欲望社会”

  略显感遗憾的是,大前研一这本书并非严谨的学术著作,作者并未对“低欲望社会”作出明确的界定,笔者根据作者的论述,试着归纳出日本“低欲望社会”的诸多特质,以此还原出“低欲望社会”的两个显性特征。

  第一,在日本,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个人群消费欲望低。“如今的日本年轻人既不想买房买车,也不想结婚生子,从30岁开始就为老年生活做打算,不停地存钱。”同时,日本的老年人也不积极消费,大多数担忧“仅凭年金和存款就能安享晚年了吗?”“每当听到年金危机,或是步入老年后如果资产不到1亿日元就不够养老等这样的报道,老年人的不安感就会加重。”

  第二,在日本,年轻人和老年人,生活方式单一。大前研一认为低欲望化最明显的人群是年轻人,他们本应该是最有消费欲望的消费核心人群。这些年轻人的低欲望主要体现为三点。(1)社交匮乏人。这类人的社交半径局限在5公里以内,这些日本成年人的朋友依然是自己初中和高中时期的朋友。(2)“永旺商城人”。这是指那些几乎生活在永旺商城里的年轻人,因为永旺商城可以让这些年轻人花一半的收入就能买齐所有生活必需品。即使和老友叙旧也选择在永旺商城里的咖啡厅或居酒屋。(3)“三井购物广场人”。这一类人和“永旺人”的生活方式较为接近,但因为消费水平高,所以相比“永旺人”有一种优越感。而老年人的低欲望则主要体现为不懂得享受人生。由于日本国民家族旅行的年平均天数在两天左右,对于习惯了这种状态的日本老年人来说,退休后即使想去世界上其他疗养地悠闲地享受也不知道从何处入手。

  简单的比附意义不大

  笔者认为,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文化土壤、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和社会福利结构等都存在显著差异,简单拿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比附恐怕意义不大。中国是否进入“低欲望社会”,还需要立足我们自身的环境来综合考量。

  即使日本所谓的“低欲望社会”已成定论的话,那么,这里有一个前提不容忽视,日本经济在过去25年持续低迷,作者自己也意识到“失去的25年”换一种说法就是“对未来感到不安”,或者是“对老年生活感到不安”,而且年轻人“尽可能不负债”的心理也让他们不敢积极消费。当然,这是一种“突出的先行案例”,日本是历史上首次出现这种情况的国家。而日本一直是美国经济政策的追随者,大前研一认为美国属于高欲望社会,其经济政策在低欲望社会的日本是行不通的。

  反观中国,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的GDP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一直以来奉行独立自主的发展政策,中国的发展道路是植根于中国土壤的。所以,“逻辑起点”不同,所得的结论必然不同。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低欲望”单纯从消费动机层面上考量,如果只是看冰冷的数字,中国“双11”,“双12”的数据就可以秒杀掉这个不很成熟的概念,中国年轻人的购买欲通过“双11”当天产生的将近13亿件快递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蚂蚁花呗发布《2018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提到,在中国近1.7亿90后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了4500万人。90后的平均负债高达13万元,超出收入水平的18倍。当然,这种消费观是否正确,仍值得商榷。

  中国方案更接地气

  大前研一关注的两个人群,实际上是系于一脉的,即“老龄化”。日本年轻人不消费是为了存钱,存钱的目的是为了防老。老龄化社会是不争的事实,据世界银行2018年的报告预计,2027年,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上升到14%,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1956年确定的标准数字是7%,达到这个数字就意味着该地区进入老龄化。根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2017年发布的数据,日本的这个数字已经达到27.05%。2055年预计为40%。日本的老龄化程度“深不可测”,而中国和日本相比,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这个空间恰恰是中国相关部门可以未雨绸缪的地方。

  我们的很多政策已经逐渐凸显出效果,比如,二孩政策放开后,我们是不是还应继续推行较为宽松的生育政策,同时加强和完善生育保障制度,如出台二孩经济补贴政策(取消独生子女补贴)、保障休假制度(探索男性陪伴产假制度)等。大前研一为日本政府支的招很有意思,其中有一条是“支持年轻人创业,日本每年都有800多亿日元的‘休假存款’(10年以上没有存取交易的账户),政府应该拿出这些账户的一部分来成立基金,用于支持年轻人创业”。其实,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就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计划。中日两国的国情不同,今天的日本为我们提供了镜鉴,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应该“谨小慎微”,但绝不意味着这就是中国的明天。

  对于学术界来说,“低欲望社会”是一个很有趣的课题,由于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甚至传统文化,很多概念还没有弄清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人在社群中一定存在,“宅男”“宅女”也一定会有,抱着财富守成的人也一定存在,但真正有意义的是“低欲望人群”在人口结构中的比重有多大,这个数值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是怎样的,对中国的阶层分化情况有什么影响,恐怕都是社会学和经济学界需要加强研究的。

  同时,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坚定地走“中国道路”,接地气的中国方案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才是更有意义的。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只要我们的养老院没有围墙,真正实现“老有所养”,那么,“低欲望社会”这个伪命题,在中国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了。

  宋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华文化研究院 教授)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