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阜阳文化  教育

大爱志愿者:北京地坛医院的红丝带之家

  红丝带之家的志愿者为住院艾滋病患者送爱心汤。

  救助患者于危难之时

  ● 他说:有一份努力特开心

  “这是小燕姐,这是小琳姐……以后遇到什么事,她们都能帮你,就拿这儿当自己家。”昨天,在红丝带之家,志愿者小宇(化名)正在把一位刚确诊不久的艾滋病感染者介绍给大家。很快,刚刚还一脸局促不安的男生,慢慢放松下来。

  小宇是个阳光热情的80后大男孩,也是一位艾滋病感染者。曾经,他也为感染艾滋病而迷茫、恐惧甚至自闭过。

  “是王克荣护士长那治愈系的微笑,温暖了我。让我希望成为像她一样的人,去帮助更多小伙伴。”小宇对记者说。

  带着这样的信念,小宇加入了红丝带之家。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他逐步成长为一名成熟、优秀的志愿者。

  有一次,小宇遇到一名外地的艾滋病感染者。面对医院给出的HIV阳性检测结果,这个男生始终不肯面对事实。谈话间,小宇发现他有盗汗、呼吸憋闷、淋巴结肿大的症状。

  “哥们儿,我感觉你现在的情况挺危险的,住院检查一下比较好。”小宇建议道。可对方坚决不答应,并找出各种理由要走。情急之下,人高马大的小宇拦在门口,“咱俩不过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我只是想告诉你,我见过有患者出现类似的症状,咱别耽误了……”就这样反复僵持了许久,这个男生终于被小宇的执着打动了,同意住院治疗。

  在地坛医院感染科检查后,该男生被确诊为PCP(卡氏肺孢子虫)肺炎。要知道这是艾滋病患者致死的一种重要疾病。“小宇,这次多亏你了,这患者要是再晚几天过来,就危险了……”医生用力拍拍小宇的肩膀。

  当这位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后,小宇前去病房看望。当时,他正戴着氧气罩在吸氧。“这次院住对了吧?”“嗯嗯!”患者一个劲地冲小宇点头致谢。

  每年,由北京红丝带之家、北京地坛医院组织的“2+1”进高校活动,小宇也是活跃分子之一。每一次,他和医生志愿者、学生志愿者一起走进本市各大高校,通过真实的故事与案例,向大学生群体开展防艾科普宣讲。5年来,他去过学校多达上百所。

  “这些年来,我发现社会正在逐渐接纳这个艾滋病感染者这一群体。虽然我只是名小小的志愿者,但一想到这些改变中也有我的一份努力,就觉得特别开心。”小宇说。

  志愿帮助数百名患者

  ● 她说:收获最大的是自己

  “您好,有什么能帮助您的吗?”周三上午,在北京地坛医院的红丝带之家办公室,当天值班的志愿者小琳(化名)正在接听守护健康援助热线。

  小琳曾在一家私人诊所做护士,2007年初产检时被查出HIV阳性。当时,她已怀孕3个多月。这个晴天霹雳让小琳意识到,自己很可能发生了职业暴露。她从业的诊所为节约开支,从不使用一次性针具,而小琳每天要为各种患者做外科缝合,甚至连针灸手法都是先在自己身上练手……绝望之际,小琳只想保住孩子。坐在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科医生的办公室里,她一直哭着不走,直到红丝带之家的“家长”王克荣护士长找到她。

  “现在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也有母婴阻断技术了。”王克荣告诉小琳,之前已有不少艾滋病感染者在地坛医院生下了健康的孩子,母亲坚持服药,身体也一直很好。这让小琳终于看到了一丝希望。

  后来,在医生的帮助下,小琳顺利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婴。孩子3岁大时,她选择加入红丝带之家,成为了一名志愿者。通过专业培训,小琳学习了沟通技巧、隐私保护、药物常识,突发情况应对等大量新鲜实用的内容。

  现在,小琳几乎每周都会来红丝带之家值班接听热线。每每遇到新发现的艾滋病感染者,她都会反复为他们做心理疏导,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疾病。从高危行为后的及时阻断,到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再到外地患者的住院、手术转介……除了红丝带之家的热线电话,小琳偶尔也会把自己的手机留给求助者。“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么走过来的,所以能理解他们无助的感受。”

  在志愿服务中,小琳遇到过一对情侣。女孩被确诊为艾滋病感染者。结果一出,原本感情很好的两人开始产生矛盾,甚至面临分手。谈话间,小琳了解到,男生很担心两人未来的生活,也怕以后无法正常要孩子。于是,她主动跟男生沟通,坦诚地展示了自己的生活现状。小琳耐心地为他解释母婴阻断技术,还把自己全家福照片拿给他看……“没有什么会比艾滋病感染者的现身说法更有说服力。”后来,那个男生渐渐开始理解、接纳女友,两人还结了婚。“现在,他们的女儿已经上幼儿园,一家人生活特别美满。”

  做志愿服务近十年来,小琳帮助过数百名患者,她却说收获最大的是自己。“别人帮助了我,我能继续帮助别人、回馈社会,感觉内心很充实。”

  亲手熬制各种爱心汤

  ● 她说:不管多难都要坚持

  周二早晨7时,红丝带之家的志愿者小燕(化名)早早起床来到厨房。她把一只乌鸡放在一个大锅里焯熟,接着换水等待开锅时,加入葱姜等作料……熬了2个多小时后,小厨房里很快香气四溢。她麻利地把汤盛在5个大保温桶里,整齐码放到一个大袋子里, 匆匆挎着出了门。

  “我们是红丝带之家的志愿者,给大家准备了免费的爱心汤……”上午10时30分,小燕和另一位志愿者来到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科病房,亲切地招呼大伙儿喝汤。30多位患者纷纷端起碗,5桶汤很快就分发完毕。看着这一幕,“大厨”小燕心里美滋滋的。

  住院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一般来自全国各地,他们通常病情重、心理压力大。由于家不在北京,平时想喝一口热汤也很难。2006年,为帮助艾滋病患者提高免疫力,北京地坛医院推出了爱心汤项目。从那时起,小燕等红丝带志愿者,每周二、五上午都会出现在病房里,将亲手熬制的爱心汤送到患者手中。

  为了做出更有营养的爱心汤,志愿者们还专门请教了医院营养科的专家。于是,从银耳莲子汤、山药排骨汤、芦笋鸡蛋汤、草菇丸子汤,到乌鸡汤……爱心汤的种类,不断花样翻新。

  今年40多岁的小燕自己也是一名艾滋病感染者。“我是过来人,他们承受的痛苦,我都能感同身受。我最拿手的是做饭,想到爱心汤能帮大家提高免疫力,我就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性格开朗的小燕在病房里很受欢迎。每次来送汤,经常有患者和家属拉着她谈心。

  曾经,一位30岁出头的艾滋病女患者,因情绪低落,一次次闹着想自杀。借着一次送汤的机会,小燕来到她床前。“别老哭哭啼啼的,起来喝点汤,免疫力提高了,才能打败病毒。”“姐,您也是吗?”“嗯,好好吃药就行。你看我,已经服药十几年了,不是活得好好的,每周还给你们熬汤、送汤。你这么年轻,更要对治疗有信心……”听了小燕的话,这位患者默默端起汤喝了下去,之后再也没闹过。

  正是这样一碗碗爱心汤,温暖了数千名艾滋病患者,也拉近志愿者与患者间的距离。如今,小燕跟很多患者都成为了朋友。不少人临出院时还专门加她微信,希望还能跟她说说心里话。

  “未来不管有多大困难,我都会努力把爱心汤坚持做下去。”小燕目光坚定。

  北京红丝带之家是一支为艾滋病患者提供综合医疗支持和人文关怀的社会团体。成立十多年来,志愿者队伍从当初的几名医务人员发展到2万余人,他们当中有医务人员、预防控制人员、大学生、社会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和艾滋病感染者等社会各阶层人士。本报记者 刘欢

  照片由北京地坛医院提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