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建设用地供地率居全省第一
作为全国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合肥市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 " 立市之本 ",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新机制,从立体化、多层次方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落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做法。
合肥连续 21 年 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走进长丰县杜集乡邱集新村,路成网、林成行、渠相连,白墙黛瓦,宛如走进了皖南水乡。原来的邱集村,15 个自然村庄,基本都是破烂的房屋,统一规划到新村后,716 户 2420 人住进了新房。
" 这里有 140 平方米、160 平方米等五种户型,商业服务、公共服务、公厕、幼儿园等配套设施建设完整。" 长丰县自规局负责人告诉记者,邱集新村荣获安徽省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目前在申报安徽省省级美丽乡村。
和邱集新村一样,合肥市通过土地整治旧村拆迁后形成的建新指标,根据实际需要留存不少于 10%,用于项目区所在乡镇集镇建设和产业发展,通过对整治后的耕地统一组织流转,引进现代农业企业入住,实现产业提升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家门口有了务工机会,外出的农民回来了,乡村又出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市级奖补资金 20% 返还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也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消灭了空心村,项目区户均住房占地面积由整治前 1.5 亩左右降低到 0.5 亩左右,极大促进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董铺大房郢水库地、新桥机场、汤池温泉,是合肥市三大土地整治重大工程,促进重点区域主体功能、农业生产、生态景观和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
以董大水库水源地土地整治为例,把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的人口迁出,推进旧村庄复垦和土地流转,引入现代无污染绿色农业,确保水源水质和供水安全,建设成 " 碧水蓝天、湖光山色 " 的都市后花园。
而庐江县汤池镇经过 6 年的建设,土地已成规模流转,租赁承包给种植大户,让项目区的部分群众通过给租赁承包种植大户务工,在获得土地租金的同时,又能务工来增加收入,通过测算农民人均年增加收入 500 元左右。
通过土地整治,合肥市年度新增耕地面积连续跨越 3 万、4 万、5 万亩 3 个台阶,新增耕地面积位居全省前列,连续 21 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新区建设同步铺设管网节约 10% 用地面积
合肥市在城市建设、提升方面有不少创新做法。合肥市自规局副局长李冰表示,在老城区改造提升方面,在基础设施用地中采取 " 先通后畅 " 模式,尽量利用原有线形改造道路,园区道路先安排主干部分的用地,人行道、慢车道只控制规划线形,有效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
合肥市完善土地利用相关规划,坚持 " 两规合一 " 的空间管制制度,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叠加城市规划路网,在城乡规划确定的 "1331"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各组团之间规划永久基本农田,固化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发挥生态保护功能,促进国土资源空间优化布局。积极推进 " 多规合一 ";开展城镇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滨湖新区及三大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专项规划等。
以滨湖新区为例,采取集约建设模式,即道路建设按方格网统一布局,水、电、气、通信等各类管网随骨干路网同步铺设到位,交通站场枢纽立体建设,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与传统的自由式路网结构建设相比,节约 10% 的用地面积;坚持多种功能混合的综合开发项目及功能丰富的街区营造,大型综合社区高密度混合建设,相比传统商住用地,容积率大幅提高。
合肥建设用地供地率 位居全省第一
" 合肥市连续多年在安徽省‘各省辖市单位 GDP 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中荣获‘优秀’等级。" 李冰介绍,合肥全市建设用地供地率始终保持在 85% 以上,位居全省第一。在 2019 年度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监测统计情况的通报中,合肥市没有一个开发区被列入指标排名靠后名单。
此外,2012~2016 年,肥东县、长丰县、包河区、肥西县、庐江县、巢湖市先后成功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受到部通报表彰。而在落实国务院大督查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奖励市县名单中,合肥市每年都获得奖励,其中 2017 年为长丰县,2018 年为肥东县,2019 年为肥西县,2020 年为蜀山区。
试点开展以来,合肥市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持续提升,对比 2010 年与 2018 年数据:全市地均产出强度由 131.7 万元 / 公顷提高到 384.62 万元 / 公顷,年均增长 14.3%;全市单位 GDP 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由 1339 亩 / 亿元下降到 390 亩 / 亿元,年均下降 16.7%,每年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指标任务。
余佼佼
- 标签:帕列奥减肥法
- 编辑:朴敏英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