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
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
履职四年,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最关心的就是农业发展,思考最多、呼吁最多的也都是“三农”问题。今年两会上,赵皖平带来的多份建议都与农业农村发展相关。
聚焦“最初一公里”推动农产品源头分级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
调研中,赵皖平发现,初加工可以大幅降低产后损失率,对小农户的直接增收效应非常明显。“对很多小农户来说,过了这一关,才是后端的精深加工和更前端的标准化种植。”
赵皖平认为,这种产地初加工的需求和实践,在拼多多等新型电商推动农产品上行的过程中表现得很明显。电商平台和“新农商”们,在实践中不仅“生长”出了各种具体标准,引导供应链根据农产品的大小、品相等进行分级,也在生产环节主动探索相关标准,带动产业标准化发展和农民增收。
赵皖平指出,这些源于市场和行业的具体实践,为大范围推动我国农产品的产地源头分级提供了有益经验。在此基础上,继续推动“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直连,将能更大幅度降低产后损失率,提升农民收入。
对此,赵皖平建议建立地方政府、电商平台、科研机构和行业的协同机制。“建立源头分级标准,要结合市场性、科学性、可执行性等多个维度。”赵皖平提出,“最初一公里”的各种措施,应配合“最后一公里”战略,形成“超短链”。通过超短链的方式,让“农田”直连“小区”,不仅可以将“最初一公里”的效果最大化,还可以极大减少中间流通环节的时间和费用成本,在农民收入增加的前提下,让农产品以更新鲜、更实惠的价格抵达消费者手中。
用数字农业推动解决“销售难”
2019年,国务院出台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
“小农经济面临的季节性卖难、结构性卖难、信息不对称与生产非标准化导致卖难等各种‘销售难',归根到底都与数字化程度不高有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赵皖平指出,数字农业的实质,是用数字技术开展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把数字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服务等全产业链环节,提高农业的数字化水平。
随着各大电商平台的迅猛发展,农产品从产销对接升级为产“消”对接。“以拼多多为例,其农产品上行增速已连续5年超过3位数增长,2020年2月以来的相关助农专区即累计成交6.73亿单,帮农民卖出农副产品41.2亿斤。”赵皖平认为,数字化的新型电商平台,正成为解决农产品“卖难”的主要增量通道。
如何打破瓶颈,利用数字农业推动解决“销售难”问题?赵皖平建议,政府联合电商平台和研究机构,大规模培养既懂电商也懂农业的新农人。政府可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并给予新农人一定补贴,电商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发运营公益课程,研究机构负责开发农产品技术和行业发展课程。
赵皖平建议,以这些新农人为节点,联合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对小农户为颗粒度的供应体系进行标准化的整合与提升。“合作社数量众多,建议瞄准发展较好的合作社,通过精准补贴和培训,扩大其规模和竞争力。”赵皖平告诉记者,目前,拼多多等平台已经做到全国行政县100%全覆盖,新农人可借助电商平台和物流体系,推动全国所有特色产区农产品“触电”上网。(北京特派记者 彭旖旎)
- 标签:星号查看
- 编辑:朴敏英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