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最年轻全国劳模“成长记”:从农民工到工程师
没有名牌大学学历、没有光鲜教育履历,农民工能不能成为高端领域的“大工匠”?梅志平用他十多年的奋斗经历告诉我们:能!
出生在安徽省全椒县偏远农村家庭的梅志平,如今是安徽省科昌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研发部部长。从农民工成长为工程师,从钳工变成发明家,他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并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不熟悉的人也许根本无法想象,取得如此成就的梅志平,并非高学历出身。他的成功完全得益于对知识、技术不懈追求。
在生产线上工作的梅志平。人民网 周坤摄
学习促进成长
2008年大专毕业后,梅志平回到家乡,成为科昌机械的一名钳工。
这项工作非常辛苦,但梅志平把这种苦和累当作考验意志和锻炼自己的最好方式,什么脏活、累活都抢着做。
回想刚进厂时,梅志平形容自己就像一头“老黄牛”,每天用同一种姿势,成千上万次地操作着虎钳、修整着物件。
梅志平并不满足于此,闲暇之余他还刻苦钻研机械、液压、电气控制等专业方面的书籍。工作的第一年,他坚持上班干活、下班自学,自学过去并不熟悉的技能。
“一天下来,自己吃过什么、怎么走回家的,基本没印象。”梅志平说,当时,除了拼命学习,他的脑海中没有其他念想。
从不会到入门,从开窍到迷恋,梅志平爱上了看似枯燥的机械专业。也借着这股劲头,他练就了一套过硬的技术本领和扎实的业务能力,同时在工作中经常能想出一些“金点子”,还自己尝试设计新产品。
“勤学深钻是梅志平身上最闪光的特点,他用这种精神,不仅在企业创造了一项项新发明,研发了一个个新产品,而且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任务,给同事信心,给自己机会,他的成功是这样换来的。”提起梅志平,安徽省科昌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平阳赞叹道。
梅志平带领技术人员学习技术要点。人民网 周坤摄
创新成就梦想
正因为不断钻研、善于创新,2010年,梅志平从钳工调整到研发部成为一名技术设计人员。科技研发是枯燥乏味的,但梅志平一直坚守着初心,“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就是想着不断创新、提升技术,为客户提升效率、为企业带来效益”。
2016年,由于企业进行股份重组,公司面临着业绩下滑、研发团队人才流失的困境。作为一个科技研发型企业,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关键时刻,梅志平挺身而出,挑起重担重组研发团队,承接了国内首条“厨房柜中梁自动成型线”项目。
人手不够,加班来凑,那段时间梅志平带领研发团队几乎每天都在加班。每次遇到技术难点,梅志平都亲自论证确定方案、跟踪实验、上线调试,最终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帮助企业就实现了平稳过渡。
在十多年时间里,由他牵头和参与研发的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安徽省新产品证书3项,安徽省科学技术成果登记证书3项。
这些项目的成功研发,为客户带来了新的生产模式,改善了产品工艺结构,生产效能得到明显提升。让企业在承接相关设备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技术领先优势,何平阳称,梅志平牵头参与的工艺改进和新产品开发,每年至少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达1000多万元。
汗水换来回报。2020年11月,33岁的梅志平当选“全国劳动模范”,成为安徽省最年轻的全国劳模。
十余年的孜孜不倦,让梅志平从农民工成长为熟练掌握先进机械技术的工程师,他是否就此满足了?“如果对新知识、新技术满足了,那就不是梅工了!”熟悉他的同事们纷纷说道。未来,梅志平将不会停下奋斗的脚步,继续着自己的创新探索。
- 标签:中北大学是几本
- 编辑:朴敏英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