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阜阳生活  旅游

千里淮河应无恙

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

千里淮河应无恙

光明日报记者 马荣瑞 常河

  从合肥搭乘高铁一路向北,约莫一小时车程就到了蚌埠,再转乘40分钟汽车,就到了蚌埠闸水利枢纽附近。

淮河岸畔,黑牛嘴生态园是纵览蚌埠闸风貌的绝好位置:极目处,荆涂二山巍峨而立——4000余年前,大禹劈山导淮的传说于此间发生;眼近前,淮河水面波光粼粼——拥有40孔节制闸的蚌埠闸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千里淮河中游。

蚌埠闸工程管理处副主任张文斌告诉记者,60多年前,蚌埠闸的所在还是一片河漫滩地,如今的蚌埠闸,是淮河上历史最为悠久,流量最大,功能最为齐全的大型水利枢纽,集防洪、蓄水、航运、发电、生态景观于一体。距离闸口不远的河堤上,竖着一块景观牌,上面分明写着:“千里大河浊浪高,谁持金锁缚长蛟?”

历史上的淮河是一条复杂难治的河流。据统计,从14世纪至19世纪的500年间,淮河流域发生较大水灾350次,严重旱灾280多次,频发的水旱灾害给淮河流域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这条“最难治理”的千里大河,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大规模治水事业的硕果累累。

蚌埠闸全貌 图片由淮河水利委员会提供

  “不解救人民,还叫什么共产党”

回望历史,重大的事件总是在同一时间节点纠缠耦合,构成宏大叙事。

1950年,抗美援朝与治理淮河成为同时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两件大事,考验着年轻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胆略与智慧。

1950年6至7月,淮河流域普降暴雨,豫皖苏三省1300万人受灾,流域内4300余万亩土地被淹,其中,皖北受灾面积最大。

8月,一封接一封的淮河水灾告急电报被呈送给毛泽东主席,“水势凶猛”“全村沉没”“被毒蛇咬死者……统计489人”。如泣如诉的文字令毛泽东潸然泪下,他对秘书田家英说:“不解救人民,还叫什么共产党!”

一边,东北鸭绿江畔黑云压城;另一边,皖北淮河岸边大雨滂沱……

面对国内外压力,两个月里,毛泽东连续4次对淮河救灾做出批示。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淮河治理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确立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翻开了淮河治理的历史性一页。

10月19日夜,25万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仅仅18天后,直属于中央人民政府的治淮机构——治淮委员会在安徽蚌埠成立。大批干部、学者、专家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4个月时间,220万军民集结于治淮一线。

从鸭绿江畔到淮河两岸,两线作战,只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解救人民!

每一座历史坐标,总会留下时代的回响。

时光荏苒70载。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6月以来,我国江南、华南、西南暴雨增多,多地进入主汛期,7月,淮河发生流域性较大洪水。

疫情防控与防汛救灾——同样面临“两线作战”,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做好洪涝地质灾害防御和应急抢险救援,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

在党中央的关怀指示下,我国治淮机构强化预警监测,先后启用梅山等骨干水库以及蒙洼等8处行蓄洪区,对洪水进行有效调控。此次洪水,淮河流域无一人伤亡,水库无一处漫坝,主要堤防未出现重大险情,防汛抗洪工作井然有序。

如今,蚌埠治淮陈列馆里,陈列着数封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治淮工作的批复函件。在那些圈圈点点的标注与密密麻麻的批示中,溢流着党中央对于推动治淮工作进展的焦炙之情,对彻底结束沿淮人民苦难的决绝之心!

“70年治淮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缔造领导的新中国才能根治水患,修好淮河!”展柜旁,治淮陈列馆解说员江博君激动地讲解着。

  “蓄泄兼筹”本质是“人民至上”

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长淮沿岸先后掀起三次治淮高潮。

治淮陈列馆里,一张褪色的黑白老照片深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工地上,数以千计的治淮民工头顶烈日,挥舞着镐头,挑着担子,开挖土方——那是1951年4月1日,淮河流域第一座山谷水库——石漫滩水库开工建设时的情景。

1950年至1957年间,随着石漫滩水库、佛子岭水库、梅山水库、王家坝闸等一批耳熟能详的水利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淮河水害得以遏制,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初步改善。

时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在沿淮一线实地考察,留下深情文字:“我所看见的一切,真是满眼都是力量,满眼都是希望……依靠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政府是深深扎根在每一个角落、每一块地方、每一个人,因此人民政府的力量是不可动摇的伟大。”

1991年,国务院又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实施治淮19项骨干工程;2010年,国务院召开治淮工作会议,部署实施38项工程。经历先后三轮治淮高潮,淮河“上拦、中畅、下泄”防洪体系逐步完善。

治淮工程,关系到上中下游沿淮省份的切身利益,上游地区由于内涝严重,希望尽快、尽量将淮河洪水排入下游洪泽湖;而下游省份担心猛泄洪水不能顺利入海,会加重当地水患。因此,在 “泄”“蓄”之间,往往各执一词。

现年82岁的赵武京曾在20世纪90年代主持领导淮河水利委员会治淮工作,在推动实施治淮骨干工程过程中,他切身体会到党中央“蓄泄兼筹”治淮方针的深远含义。

“作为淮河流域的调度管理机构,我们其实是在‘当红娘’——通过把握地域间的利害平衡,为流域省际‘牵线搭桥’。”赵武京笑着给记者打了个比方。

赵武京回忆,在推动实施淮河中上游战略工程——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以及大洪河跨省支流治理时,流域省份正是秉承了“中小洪水安徽要关照一下河南,大洪水河南要关照一下安徽”这一观念,最终,两项治淮工程成功实施,保护了流域内近700万群众和千万亩耕地。

“‘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本质上体现的是‘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赵武京说,这是我们推动实施一切治淮工程的出发点与立足点。

  “党的领导是成功治淮的根本保证”

淮河治理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淮河治理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历程。

2020年7月20日8时31分,根据国家防总指令,有千里淮河“第一闸”之称、位于安徽阜南县的淮河王家坝闸第16次启用,在开闸的76个小时里,蒙洼蓄洪区共蓄洪3.75亿立方米,为淮河安澜起到关键作用。

一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安徽考察调研,第一站就是王家坝闸。他强调,70年来,淮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洪体系越来越完善,防汛抗洪、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要把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方案。总书记的指示,为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淮河保护治理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2020年10月22日,纪念新中国治淮七十周年座谈会在安徽蚌埠召开。回顾梳理70年淮河治理成果经验,与会代表认为,首要一条就是“坚持党对治淮工作的领导”,“这是做好淮河治理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先后召开12次治淮会议。70年来,治淮总投入超过9200亿元,淮河流域建成各类水库6300余座,兴建加固各类堤防6.3万公里,建设各类水闸约2.2万座,基本建立了防洪减灾除涝体系,初步形成了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逐步构建了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不断强化了流域综合管理与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我们将持之以恒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人民至上、造福人民,坚持‘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坚持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新发展阶段淮河保护治理取得新成效。”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刘冬顺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