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阜阳生活  旅游

“十三五”安徽制造业发展指数居中部第一

合肥在线讯(戴小花  文/图)11月25日,本网记者从省政府召开的“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三五”以来,我省狠抓技术改造、智能制造、专精特新、安徽精品、工业设计、民营经济、节能环保“五个一百”等一批特色品牌工作,全省工业经济呈现有规模、有速度、有质量、可持续的良好发展态势。

发布会现场

2016年-2019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6%,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2018年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2019年数字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民营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第9、中部第1位。工业和信息化部9次刊登我省制造强省工作成效、做法并上报中办国办,向全国推介推广。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牛弩韬

构建“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体系 千亿产业达14个

省经信厅党组书记、厅长牛弩韬介绍,我省聚焦“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坚持“龙头+配套”“基地+基金”,实施十大高成长性产业、“7+5”重点产业发展行动,优势产业不断巩固,千亿产业达14个。

围绕“铜墙铁壁”促升级。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工程,每年滚动实施亿元以上重大技术改造项目1000项以上,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淘汰炼铁产能224万吨、粗钢产能302万吨,提前完成“十三五”去产能目标任务。冰箱、洗衣机、彩电、空调四种家电产量约占全国1/4。

瞄准“芯屏器合”育集群。大力实施“建芯固屏强终端”战略,新型显示实现“从砂子到整机”的整体布局,集成电路集聚产业链企业300余家,微型计算机产量居全国第五。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国10%以上,工业机器人年均增速超50%,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全球第一。

积极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智能语音入选首批国家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试点,“中国声谷”成为工信部批准的第一个“中国”字号人工智能产业基地。14家基地被列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两成左右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贡献了五成以上的工业企业利润,产业集聚和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凸显,发展质量居全国前列。

形成“智能引领”的先进制造体系 推广工业机器人超2万台

我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动制造模式向智能化转型、绿色化改造、服务化延伸转变。

深入实施“机器换人十百千行动”,培育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400余个,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2.1万台;大力实施节能环保“五个一百”行动,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79家、绿色产品197种、绿色园区9个、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6家,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9.3%,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左右,绿色产品、工厂、园区、供应链“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

全力实施 “三品”战略和“安徽工业精品”培育行动,培育省级新产品3000余项、“工业精品”504个,合芜滁荣获全国 “三品”战略示范城市。组织实施服务型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培育省级及以上示范企业102家、工业设计中心130家。

搭建“创新融合”的平台支撑体系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中部第1

我省坚持把创新摆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构建服务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高端平台,提升安徽制造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打造高端展示平台。我省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每年评选发布制造业发展10强、10快县(市、区),去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向大会发来贺信,从国家层面赋予大会重要定位。携手央视创新打造“精品安徽•皖美制造”展播平台,播放宣传片5179次,累计收看超过131亿人次,占收看电视总人数的71.4%。

打造创新合作平台。深入实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创建省制造业创新中心28家,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14个,培育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392家,其中国家企业技术中心90家,居中部第1、全国第6位。目前省级以上技术中心所在企业,以占规上企业7.2%的比重,实现了60%以上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

打造产销对接平台。成功打造世界级高端智能新型家电产品、新型显示等展销平台,组织企业参加进博会、中博会、工博会,举办工业机器人、装备制造等产销对接会,产品市场不断拓展。

培育“协同融通”的企业梯队体系民营企业150万户

我省坚持抓大、培优、扶小、育新相结合,制造业企业梯队充满活力。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93.7%。

扶小育新增主体。连续多年举办“创客中国”安徽省创新创业大赛,特别是2020年“创客中国”安徽省创新创业大赛工作经验做法,得到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认可,国务院领导批示予以肯定;大力推动“个转企、小升规”,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近2万户,各类市场主体565.7万户,其中民营企业150万户。

专精特新提质量。在全国率先出台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意见,修订《安徽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设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全省“专精特新”企业2618户,以占全省规上中小工业企业14%的数量,贡献了24%的营业收入和25%的利润,户均专利5.7个,涌现出国家级行业“小巨人”86家。

精准引导强龙头。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科大讯飞、长鑫存储、埃夫特、应流集团等成为行业翘楚,9家皖企入围中国500强企业,海螺集团、铜陵有色连续两年入围“世界500强”。

打造“三位一体”的政策引导体系 营商环境全国第七

我省强化顶层设计,构建起横向全覆盖、纵向全生态的政策支撑体系,在赛迪研究院2019年全国各省制造业营商环境评价中,我省营商环境排名第7,其中“政策”项排名全国第2。

聚焦制造强省,高规格召开“制造强省”万人大会,实施“制造强省”行动方案,推动出台制造强省、机器人、集成电路、“三首一保”、中国声谷、5G等系列 “政策10条”,每年省财政投入上百亿元资金支持企业产业发展,制造强省建设步入快车道。

聚焦民营经济,召开“民营经济”发展万人大会,制定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民营经济政策30条”,连续三年出台降成本“20+10+20”政策包,累计为企业减负超过3000亿元。2019年民营经济占GDP的60.4%,贡献率为62.6%。

聚焦数字经济,出台数字经济和5G发展规划、政策,培育“皖企登云”企业近万家,全省两化融合贯标企业数居全国第4,“工业数字化”指数全国第一。

建设“高效联动”的工作推进体系

我省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总要求,干成了一批急事、难事、要事。

做好抗疫物资保供这个急事。坚决扛起“战疫”物资保供政治责任,狠抓生产服务和科研攻关,实现高速成套口罩生产装备、红外测温仪、N95口罩等“零”的突破,防护服、口罩日产量较疫情初期分别增长343倍和1442倍,支援武汉医用防护服46万套,是全国三个做出重要贡献的省份之一,工信部、国家发改委通报表彰3次,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2次。

抓好深化改革这个难事。自我加压、主动作为,在全国率先完成关闭30万吨及以下小煤矿任务,积极稳妥推进全省盐业体制改革,妥善解决人员分流安置这一难点问题,实现盐行业平稳过度、盐市场平稳运行。大力推动厅属单位改革,完成29家行业协会商会脱钩任务;将原直管行业协会整合到机关,厅直属事业单位在2015年64家撤并整合为43家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简为32家,一大批历史遗留问题得以解决。

干好“保稳求进”这个要事。认真贯彻 “六稳”“六保”工作部署,今年创新宣贯直通基层、融资直击痛点、政策直达企业 “三直机制”,与省内6家银行签订协议,推广“无还本续贷”“信用贷”“技术改造贷”“订单贷”等利率低、额度高、期限长的信贷产品,已累计为中小微企业投放协议贷款1430亿元,服务企业发展的“三直”经验被国务院信息专报采用。开展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自清欠工作启动以来,全省已累计为2.8万家民企清理欠款141.4亿元,在近期国务院减负办发布第三方评估中,我省清欠工作被调查企业评价满意度为93.5%,居全国第一。

牛弩韬表示,“十四五”期间,安徽仍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将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高举制造强省大旗,坚持“制造为基、企业为本、创新驱动、品质引领、数字赋能、融合共进”,统筹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力争到2025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30%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中部领先、长三角领先,构建形成更高质量、更具特色、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把安徽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为实现“两个更大”目标贡献经信力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