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特色产业引进来 农户收入涨起来
枝头花朵朵,风吹阵阵香……日前,在阜阳市颍东区插花镇杨桥村的扶贫产业种植基地,一朵朵颜色亮丽、黄中泛白的黄蜀葵花开满枝头,10余名村民正在地里忙碌。
“这片基地有150多亩,产量不错。要不是8月份持续连阴雨,亩产能达到4000斤至5000斤。就这,亩产3000多斤还是没问题的。”杨桥村党支部书记张辉告诉记者。
杨桥村是颍东区50个贫困村之一,有200多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过多方帮扶,于2016年脱贫出列。
为解决全村多年没有主导产业的问题,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村“两委”经过多方考察及市场分析,从江苏引进种植中药材黄蜀葵,并委派一名村干部赴外地学习种植技术。解决销售和技术难题后,村“两委”大力引导群众开展土地流转,由村集体组织实施特色种植项目。
“虽说遇到了洪涝灾害,但是因为种植基地防洪排涝标准高,技术保障到位,防洪措施及时,今年收成基本成定局,按每斤干花22元计算,每亩产值在6000元至7000元之间,除去成本,预计亩均纯收入可达到2000多元,村里也能增加一笔经济收入。”说起今年的收益,张辉还是挺满意。
特色种植基地让村集体经济增收有了保障,还为当地村民致富找到了“金钥匙”,带动当地50多名脱贫群众就近就业。从4月份至8月初,整地、育苗、移栽、防病治虫,每天都有20多人在基地干活,用工高峰时多达上百人。
“我家离这不远,闲了就过来干点活,一天能挣五六十元,还能照顾家里。”苑庄脱贫户张文侠说。
郝庄脱贫户郝明福接过话茬说:“前段时间我干的是烘干鲜花的活,一天能挣100多块钱,前天刚给我发了3000多块钱工资,这一季干完,能挣个万儿八千的。”
“看到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我打心眼里高兴。”张辉告诉记者,现在黄蜀葵有了稳定销路,又新盖了厂房,购置了烘干设备,下一步,他们要扩大基地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户发展黄蜀葵种植,并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增收。( 本报通讯员 宿飞 本报记者 安耀武)
- 标签:SQL Error: select * from ciku2.***_ecms_news where classid=9
- 编辑:朴敏英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