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阜阳生活  旅游

“四手联弹”,共谱一体化乐章

风起云天,潮涌东方。

今天的长三角,再次收获无数火热的目光。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为这片奋进热土指明发展方向,注入澎湃发展动力。

大江奔流,千帆竞发。

从“蓝图规划”到进入“密集施工期”,从“共识”全面转向“共建”,三省一市之间的合作不断升温,一系列新布局落子如飞,一连串新变革揭开大幕,推动长三角在更高质量一体化的道路上奋力奔跑。

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合肥在建的全球最大量子实验室呼之欲出,苏南、杭州、宁波温州、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作互动,打通长三角创新“经络”,协同建设创新翅膀上的长三角;

产业协同加足“马力”,合作共建沃土“生花”,安徽构建起“芯屏器合”现代产业体系,为长三角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提供更多源动力;

苏滁清流河景观带一展魅力新姿,皖浙共推“新安江实践”在更广阔和更综合的生态系统“开花结果”。高铁飞驰,织线成网……共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同一个“长三角”,同一个梦。安徽这一年,与长三角一起拔节成长。

打造科创协同“新标杆”

“我们和上海团队联手开发的‘快速识别+精准测温’产品在疫情防控中大展拳脚。”安徽银通物联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世久说,公司从事智能物联网研发,疫情期间,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研发团队合作,开发一款AI智能人脸识别设备,目前已出货7000多台、产值达到四五千万元。

共聚创新力,同下一盘棋。

资源要素加速集聚,科研合作不断深化,技术溢出多点暴发……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三省一市前沿创新正从“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型,把脉时代创新脉搏,实现跨越发展。

“硬科技”铸成国之重器。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由中国科大牵手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研制;

“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是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首发星,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大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联合研制;

“京沪干线”量子通信保密干线,由中国科大作为项目建设主体,连接北京、合肥、济南、上海等多个城市。

西有合肥,东有张江。

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捷报频传,与500公里之外的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东西呼应,在大科学装置上各有侧重,在科技攻关上分工协作。

安徽加快推动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落实《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框架协议》。创建国家实验室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增安徽省实验室、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一室一中心”8个。

在2020长三角一体化(网上)创新成果展开幕式上,两项来自安徽的科技成果备受现场观众关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国际上首次利用量子卫星在地球引力场中对尝试融合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理论进行实验检验;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建成的东方超环(EAST)创造了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的世界纪录。

搭建创新平台、汇聚创新资源。

“目前我省已制定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安徽分中心建设方案,下一步还要在联合攻关上加大力度。”安徽省科技厅厅长罗平说,聚焦公共领域共性关键技术需求,安徽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2项,其中长三角地区合作的项目15项。围绕5G通信、新材料等领域,组织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定向委托类长三角地区合作项目4项。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安徽首次设立“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合攻关专项”并支持项目16项。

点燃产业发展“新引擎”

聚力追赶创“芯”梦,目前长三角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的半壁江山。

国内第一家12英寸大硅片企业、第一个车规级功率半导体自动化晶圆制造中心,相继落户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东方芯港特色产业园区正在加快建设。

无独有偶。在合肥,近280家集成电路企业聚集于此,总投资2200亿元的长鑫集成电路制造基地、国内最大的驱动芯片制造基地加快建设,集成电路产值年复合增长率居全国前列,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布局加速形成。

“高精尖”引领产业变革。

“长三角地区要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不能再靠低端产品和低劳动力成本来参与国际竞争,要转向依靠高新技术来参与国际竞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认为。

说起“芯屏器合”这一热词,熟悉安徽的人并不陌生。这是安徽协同推进新兴产业集群集聚、着力构建的四大体系。“芯”指芯片产业,“屏”指新型显示产业,“器”指装备制造和智能机器人产业,“合”指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

从“一粒沙”到“一台机”。合肥新站高新区已成为全球产业链条最完整、发展速度最快、生产规模最大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

今年4月,蔚来汽车中国总部在安徽合肥“安家”,联合江淮汽车打造世界级智造工厂。此后,德国大众“重资”入股国轩高科和江淮汽车,携手打造中国新的新能源汽车中心。

6月,安徽省政府携合肥等六个地市,与阿里巴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安徽与阿里将在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协同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等方面展开多项具体合作。

产业协同“握指成拳”,产业链合作加速。

一年多来,安徽统筹运用“三重一创”、制造强省等政策资源要素,着眼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加快推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先进结构材料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个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及26个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构建起“芯屏器合”现代产业体系,挺起先进制造业“脊梁”,为长三角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提供更多源动力。

探路种好惠民“试验田”

今年7月,由安徽省政府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合作共建的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在合肥开建。项目入选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预计两年后,一座崭新的国家级儿童专科医院将面世。国家级优质儿科医疗资源将“平移”到安徽,疑难重症患儿不出省,就能享受来自上海的优质医疗资源。

长三角医疗“携手”加速跑!

“去了上海的医院,在自助机上直接持卡挂号,持卡也可以诊间结算、购药,非常方便顺畅,整个流程跟在芜湖本地看病一样。”芜湖市民陶贵德对持卡异地就医竖起了大拇指。

原来,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系统全面联通,长三角居民使用本地职工医保卡,就能在沪苏浙皖任何一个地级市符合条件的定点医院享受门诊直接结算。

安徽大力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积极推动中国科大附一院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合作共建等,并推动成立长三角罕见病实验诊断协作中心和院前急救联盟、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长三角健康一体化肿瘤学科联盟等合作组织。

健康码互认通用,刷掉心理距离;警务协同,打通“隔离墙”;一地认证,全网通办……聚焦普惠共享高端嫁接,三省一市深耕制度改革创新“试验田”,率先探索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

6月5日,沪苏湖铁路开工,项目将串联起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并在湖州与商合杭铁路衔接,连通安徽合肥,成为贯通长三角东西区域的智能大动脉。

6月28日,商合杭高铁全线贯通,豫皖浙实现高铁“无缝对接”。

“一盘棋”布局,长三角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按下“快进键”,形成全国最为密集完善的高铁网。

绿色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底色。

作为我国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首次实践,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首轮试点于2012年正式实施,皖浙携手,目前正实施第三轮试点。新安江已成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千岛湖水质稳定保持为优。如今皖浙再探新路,筹谋共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新安江实践”将在更广阔和更综合的生态系统“开花结果”。

贡献长板,赋能提速,解答好“1+3>4”这道题,三省一市“四手联弹”,一体化步伐更加有力。

(本网记者 郑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手游海外推广
  • 编辑:朴敏英
  • 相关文章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