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阜阳文化

先进文化有哪些例子安徽阜阳饮食特色阜阳市老干部局局长

  新中国成立以后,许书纪完成了历史使命,即告别过去,回到他原来的岗位安徽阜阳饮食特色,从事教育,继承父亲的衣钵

先进文化有哪些例子安徽阜阳饮食特色阜阳市老干部局局长

  新中国成立以后,许书纪完成了历史使命,即告别过去,回到他原来的岗位安徽阜阳饮食特色,从事教育,继承父亲的衣钵。他于1950年到东石小学重执教鞭。

  1951年1月,晋江县文教科科长何绍先要筹建县文化馆,须物色一位在间南地区有影响的,而且熟悉地方文化的知识分子来当馆长。有人向他推荐了许书纪。经他深入了解,认为许书纪是一位爱国爱乡的文化人,文化艺术方面造诣很高,在党的领导下,干了多年的斗争,是个难得的文化馆长人才。何科长当了伯乐,许书纪首任晋江县文化馆馆长。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许书纪上任不久,了解到晋江原有的上百棚戏班子因为业务冷淡,大多自行解体。艺人们流落农村,有的捡猪粪、有的踩自行车载客、有的竟乞讨度日……生活相当困难先进文化有哪些例子。他将戏曲艺人的悲惨处境向何科长反映,说新社会不能再让艺人“演戏头、乞丐尾”。建议政府把艺人们组织起来,成立剧团。何科长认为这正符合中央关于“戏改”指示的精神先进文化有哪些例子,把这个任务交给文化馆去完成。

  许馆长即指派文化馆干部陈朝鹏去搜罗提线月,组建了晋江县木偶实验剧团。接着,于同年10月,又指派文化馆干部陈启初,“以金赛乐”高甲戏班为基本阵容,再吸收“福庆成”高甲戏班部分演员组合为晋江县民间高甲戏剧团。1952年初,他着手筹建晋江县大梨园剧团。1953年初,以原东石播径村“金永成”布袋戏班为基础,组建晋江县潘径布袋戏剧团(现晋江市木偶剧团前身)。

  许书纪自1951年1月至1953年3月,任文化馆馆长的两年期间,自觉地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安徽阜阳饮食特色,大力扶植民间戏曲,以“敢为天下先”的革新精神,把晋江县四个地方剧种(提线木偶、高甲、梨园阜阳市老干部局局长、掌中木偶)分别组建为专业剧团,由原来班主制的个体班社,改革为集体经营的剧团它在建制、性质、任务、方向等方面与以往的班社大相径庭,这是戏曲有史以来的大组合,也是时代变革的产物。许书纪为民间戏曲的生存与发展,倾注了心血,尽了一个文化工作的职责。

  解放初期,梨园戏艺人流散。如何抢救这个宋元南戏的古剧种?梨园戏三个流派可否融合?令许馆长颇费心思。1952年初,省文化局下达华东文联建议整理《陈三五娘》的文件,促使他下了决心,先将三流派的著名师傅、演员、乐员集中起来阜阳市老干部局局长。他请来了曾当过戏班主的陈淑顺、许书美,把筹建梨园戏剧团的想法告诉他们安徽阜阳饮食特色,委托他二人尽快去搜罗艺人。

  是年三月,集结了上路、下南、七子班艺人二十多人,有蔡尤本、许志仁、林玉花、林时枨、李茗钳、姚苏秦、叶楼椪治、施织、苏鸥、林树盘、许贻椪、杨仁丁、张昭语、王武酒、施教恩、陈进水、丁金玉、邱美祝先进文化有哪些例子、王爱忠、许书美、叶恢景、姚望铭、何淑英、郑贡、佘出治、陈淑顺、康美娇、施性泽等。

  许馆长把他们安置在青阳镇东岩禅寺。荒寺寥落,香客稀少。这里既是团址,也是艺人们的宿舍,佛堂就是排练场。

  剧团组成初期,艺人们由涣散的“凑脚老戏”形式变成了有组织、有制度的大集体。有些人对于新的环境难以适应,有些人闹不团结,再加上艺人没有基本工资安徽阜阳饮食特色,陷于贫困境地,连旱烟也买不起,怎能安心从艺?许志仁每天要赶早去卖豆腐,苏鸥常常请假回家打葭苴(草袋),许书美也曾偷偷出门踩自行车载客,姚苏秦要回家干农活先进文化有哪些例子,叶恢景要兼顾摆摊卖香烟,李茗钳干脆卷起铺盖要离开。许馆长十分关心艺人们的疾苦,总尽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排忧解难,经常掏出自己的钱供艺人买旱烟、医病。梨园戏名净姚望铭的岳父去世,要去奔丧,却身无分文,许馆长立即从他的工资中拿出几十万(旧人民币,折合新人民币几十元)资助他。有几次,他发现剧团已无米下锅,即将家中米缸里的大米倒出来,拎到剧团,聊解断炊之危。艺人们开玩笑说:“剧团的米缸与许馆长家里的米缸相通。”诸多事例,不胜枚举。为解决艺人们的生活困难,许馆长积极向上级反映,呼吁拨款赞助。文教科长何绍先立即拨下五百五十万元(旧人民币,折合新人民币550元)作建团经费,还每月拨下基本生活费,另外发给每人每月零用钱两万元(折合新人民币两元)。许馆长关心艺人疾苦的高贵品德,至今仍让老艺人们津津乐道。

  许馆长曾引用小梨园传统剧目《入窑》中的一段台词,风趣地对大家说:“这座东岩寺,好比吕蒙正住的破窑。‘大厅在此地,厨房在此地,卧房也在此地’。百般起头难嘛,大家要克服困难,艰苦奋斗。‘咱日后若能发迹,百尺高楼平地起!”许老诙谐的谈吐,使艺人们对前途充满了乐观情绪。

  建团伊始,有些干部和新文艺工作者认为梨园戏是封建的、保守的、落后的剧种;《陈三五娘》是才子佳人谈情说爱的戏,与火热的时代气氛不协调,绝没有前途,因而大泼冷水。面对重重阻力,许馆长没有动摇,他坚信组建梨园戏剧团是符合政府关于戏曲改革政策的。

  许馆长安排文化馆干部陈朝鹏下团负责管理工作;分配林金钗下团记录由蔡尤本口述的《陈三五娘》戏文,并关照女艺人的生活。

  关于重点剧目《陈三五娘》的剧本整理,许馆长请示过宣传部部长何绍先(何已由文教科调宣传部),向他详细介绍这个剧目的广泛影响与有着鲜明的反封建婚姻的主题,但是连台本戏,全戏冗长,枝蔓芜杂,也夹杂一些封建的东西;如果整理得好,可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媲美。何绍先虽不是闽南人,但他对闽南地方文化非常重视。二人就剧本的整理问题,坐下来交换意见。于今时隔半个世纪了,许老还记得当年何部长在对待传统剧目的整理如何发扬性精华、剔除封建性槽粕方面,打了一个生动的譬喻:“要像蒙尘的明珠,拂去灰尘,熠熠生辉。“何部长一席话,发人深省,使许馆长悟出传统剧目的整理应该掌握的原则与分寸。

  许馆长虽然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但他从来没有写过剧本,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他参考当年他从菲律宾带来的古籍《荔枝记》,逐字逐句对照阜阳市老干部局局长、推敲。每写好一场就先读给蔡尤本他们几个老师傅听,征求意见,还送给何部长审阅。何部长总是认真地阅读,在上给予把关。这样边写边排,边排边改,写好一场排一场。坐对孤灯细推敲先进文化有哪些例子,几回伏案到天明。终将原有的二十二出(场)合并、精练、取舍,浓缩为十三出,以“睇灯”始至“私奔”止,把下半部戏全部砍掉,突出反封建礼教的主题。因保留该戏很多名曲唱段和独特的表演艺术,整理本分上下集。我于三年前登门拜访许老的时候,他把珍藏五十年之久的《陈三五娘》手稿展示在我面前。见这厚厚的一页页剧稿,纸已发黄,还有几处虫蛀,我心头不禁一阵颤动。许老给我朗诵几段他当年新写的唱词时,我见他双眼噙着泪花儿。我体味出他当年经受的苦辣酸甜一时涌上心头!这一页页剧稿,字字句句皆出自许老的精心结撰。

  《陈三五娘》是小梨园的传统剧目。梨园戏有史以来,三流派剧目绝不能混演,演员也从无同台演出的先例。这次却要由三流派演员“合一炉而冶之”。上路、下南的演员很不习惯,甚至有抵触情绪。许馆长鼓励大家相互探讨表演艺术,交流经验,切磋技艺,取长补短,要努力达到水融。许馆长开创三流派的融合,是八百年来梨园戏演出史上的大突破,开梨园戏革新之先河,是为古剧种的里程碑。

  是年10月,福建省第二届戏曲改革在泉州召开,闽南一些主要剧种(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都派代表参加,老艺人、新文艺工作者、戏改干部共两百多人。他们观摩了晋江大梨园剧团演出的《陈三五娘》之后出乎意料,大加赞赏,给予莫大的支持与鼓励。福建省文化局局长陈虹鼓励大家说:“闽南的龙眼和龙眼干是全国有名的土特产,希望梨园戏《陈三五娘》这剧目,也像龙眼和龙眼干一样,成为全国闻名的土特产。”陈局长言简意赅,通俗生动,对全体艺人鼓舞很大,使大家看到了光明的前途。

  1953年4月,福建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报请中央文化部批准,以晋江县大梨园剧团为基础,与晋江专区文工队合并,改组为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现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前身),委任许书纪为艺委会主任。新组合的剧团,实行新老合作,原文工队新文艺工作者林任生、王爱群、吴捷秋等,加强《陈三五娘》创作阵容,从剧本、导演、音乐、舞美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深度加工提高,为《陈三五娘》锦上添花。1954年10月,参加“华东会演”。《陈三五娘》以其鲜明的个性,独特的风格,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赢得热烈的演出反应,囊括大会所有奖项:优秀演出奖、剧本一等奖、导演奖、乐师奖、音乐演出奖、舞美奖,还有四位演员获一等奖、两位演员为奖状获得者。“华东初露拔“荔镜’,从此海内识梨园”。古老梨园戏跻身全国优秀剧种之林,步入辉煌时期。《陈三五娘》于1955年荣获中央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剧本奖,1957年拍成彩色电影,并多次晋京献演,赢得卓著声誉。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许书纪是抢救濒于消亡的梨园戏剧种的第一人,是《陈三五娘》古剧新编的开创者,也是梨园戏革新的先驱者。由于他呕心沥血、辛勤灌溉、精心培育,使“梨园凋落经风雨”变成“老树新花浥露开”的盎然春色!

  在1954年“华东会演”中,许老整理改编的小戏《入窑》、《桃花搭渡》也荣获剧本二等奖。还有高甲小戏《扫秦》,在“福建省第二届地方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奖。《陈三五娘》及上述三个小戏演出本,分别由福建人民出版社、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还由中国唱片厂、香港艺声唱片公司录制唱片,又编为连环画册、名信片、年画、书签等发行。这四个剧目半个世纪以来盛演不衰,还活在今日的舞台上,而且流传到东南亚诸侨居国,还曾被潮剧、川剧、评剧、闽剧、豫剧、晋剧、越剧昆曲等剧种移植演出,其中评剧、豫剧的移植本以单行本出版发行,潮剧移植本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广东卷》,并拍为彩色电影。还有著名作家张恨水改编为小说《磨镜记》(插图张光宇);于人改编为同名小说(插图董天野),并以单行本出版。在国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陈三五娘》、《入窑》成为梨园戏的经典剧目,也是传世之作。许书纪于1952年还整理梨园戏传统剧目《吕蒙正》,1954年又与林任生、张昌汉合作整理《苏秦》,这两出戏也成为梨园戏优秀保留剧目,直到今天还在演出。1952年至1954年是许老戏曲剧本创作的黄金时代,回响着华彩的乐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文化馆馆长能任几年
  • 编辑:孙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