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阜阳经济  网事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区别和特征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界对金融危机展开了大量的讨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近些年议论之声越来越小。2020年以前,世界经济持续向好,美股一路走牛,可谓歌舞升平,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危机的存在。直到2020年,新冠病毒开始肆虐,疫情成为影响经济的最大变量。在疫情冲击下,各国经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但即便如此,“危机”一词似乎仍然没有回归人们的视野,似乎自然灾害导致的经济下滑不能称之为危机,那么危机到底是什么呢?

  危机的概念广泛应用于各种学科的文献和日常语言中,其词源源于希腊语“Kris”,通常,人们口中的危机有两种,一种是经济危机,另一种是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科学文献中,多年来,大家对于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概念有一些模糊的认识,但从学术上来说,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明确的定义。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含义有何异同?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本文将从历次危机的回顾、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定义对比以及两者特征几个部分详细分析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异同,对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类型做出划分。

  从1637年郁金香狂热到2008年的次贷危机引发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这期间全球历经了很多次经济危机。上个世纪最严重的危机当属战前1929-1933年的大危机,危机长达4年,生产下降和失业增长程度都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几乎下降了44%,到1880至1909年的水平,失业人数达到5000万人左右,一些国家的失业率高达30%-50%。此外,对外贸易总额下降了66%。

  战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1973-1975年的危机和1980-1982年的危机是滞胀的背景下发生。1979年英国首先爆发危机,随后加拿大工业生产出现下降,继而美国、比利时、日本、联邦德国、荷兰、法国等均爆发了危机。各国于1982年开始走出危机,持续3年之久。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危机中,有些国家出现下降-回升-再下降的W型,即3年中出现两次下降,例如加拿大和日本。而有些国家发生多次经济下滑,呈锯齿形,例如法国和意大利。80年代初的这次世界经济危机的发展之所以这样曲折,根本上说是由于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结果,也就是采取反周期措施的结果。

  总结上个世纪以来的危机次数发现,美国发生8次经济危机,日本发生7次,德法英分别发生了7次、5次和7次经济危机(见下表)。属于世界性经济危机有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其表现出了明显的国际同期性。

  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在过去的几个世纪时常发生,而金融危机发生后均出台了相应的金融制度来预防金融危机再次发生。例如1792年的金融危机是一次典型的资产泡沫形成和破灭的过程。这次危机导致了美国人第一次设立中央银行的尝试,也打开了政府救市的先河,催生了现代证券交易的雏形。1825年的英国金融危机源自对南美等新兴市场的不切实际的期望。英国现行的银行制度发端于这次危机。再有,1857年的金融危机是一次因疏于对金融创新管理所酿成的危机,由于前几次危机发生后政府的担保,金融体系积累了很多道德风险,但这一次英国政府果断拒绝救助濒临破产的机构,这也为之后几十年的金融稳定打下了基础。接下来,1907年的金融危机促使美联储的诞生,1933年金融危机后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会,最近的2007年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也为将来银行业和金融的发展确定了新的方向。

  由于2007年金融危机距今较近,大家对其均有一定的认识,因此下面主要从背景、经过和制度后果等方面回顾一下1907年和1933年发生的金融危机。

  1907年金融创新的危机,也是国际国内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流动性短缺的危机。当时的纽约成为美国的金融中心,但粮食主要依赖于西部,每年秋季,大量的货币流动到西部,导致了纽约流动性缺乏而利率上升。而国际方面,在金本位的制度下,美国为扩大自己的黄金储备,欲从欧洲获得黄金,但英格兰银行于1906年底提高贴现率,使美国市场的黄金量发生逆转,流动性进一步减少,利率进一步上升。除流动性异常紧张以外,由于对银行的准备金率要求高而且监管严的现实,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信托公司,它们除接受委托,管理客户的债券和股票之外,还从事风险较高的业务:承销和发型股票,持有和管理房地产和铁路,并且吸收存款。到1907年,信托公司的规模已经堪比全国性银行,十年间增长了244%。而1906年以前,信托公司无需接受任何监管,因此这种金融创新也积累了大量的风险。最终以Knickerbocker信托公司的崩溃开始,储户们排着长队取钱,大部分信托公司面临挤兑,金融危机爆发。该危机爆发后,1914年成立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物价稳定、促进充分就业和扮演最后借款人的角色。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市场繁荣,与无线电、铝业和飞机等技术创新相关的企业的股票上涨很快。但由于商品价格下跌,传统产业遇到了困难。当时,美联储面临两难选择:提高利率以降温或者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美联储最终将利率从3.5%提升到5%,但并没有阻止飙升,1929年,道琼斯指数上升到381点。但另一方面,利率的提升极大伤害了美国工业,导致1929-1933年间的大萧条诞生,期间损失非常惨重,11000家银行倒闭,资金供应减少30%,失业率从2.5%上升至25%,道琼斯指数25年之后才收复1929年的最高点。大萧条后发生了三点的重要改革,一是向银行注资一万亿美元,给金融系统去风险化;二是通过订立《格拉斯-斯蒂尔法案》将股票市场操作与普通的业务隔离开;三是设立联邦存款保险会(FDIC),从而不会因金融系统的不稳定而出现挤兑。

  对于危机的研究,可谓是经济学的圣杯,众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是基于对这一领域的研究。通过对历次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简单回顾,我们可以发现各种危机的一些共性和差异,另外我们在查阅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并罗列了几种常见的对于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定义:

  5.经济危机可以被定义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公司或几个国家关系中的困难、沮丧或紧急时期。换句话说,经济危机是一系列不可预见的发展,其结果将在宏观层面影响国家,在微观层面影响企业。根据另一个定义,经济危机可以表示为金融系统或其子系统运行中意外出现的情况,并以显著负面的方式影响系统的运行。国民经济经历的经济危机通常是经济和周期和结构负面影响的产物。但可以说,经济危机是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普遍结果。[ KLR Approach as an Early Warning Indicator of Turkish Currency and Banking Crisis in 2000 and 2001]

  可以看出,学界对于经济危机的定义本身就存在一些差异和含糊不清之处。其共性之处在于都是从实体经济角度出发来描述经济危机,例如经济危机可能伴随着生产减少、企业破产、人民生活水平下滑、消费下降等现象,都没有提到跟金融领域直接相关的特征。而这些定义的不同之处在于观察角度不同,他们有的从需求角度出发,有的从供给角度出发,有的从结构上来看,有的从主体感受上描述,还有的从波动角度出发。

  此外,经济危机还跟一些概念有所关联,常见的有:衰退、萧条和滞胀。根据NBER的定义,衰退(Recession)指经济连续数月处于下行周期,萧条(Depression)指当经济衰退连续超过2年,或者实际GDP下滑超过10%的情况,而滞胀(Stagflation)则指在衰退的同时伴随着较高的通胀,因此滞胀又被称为停滞性通胀(Recession-Inflation)。从定义可见,这些概念都是对经济状态的一种描述,而没有提到经济恶化的时间,也就是说衰退、萧条和滞胀都可以是一种逐渐达到的状态。在上面总结的定义2中也可以发现,有学者将“突然”的衰退定义为经济危机,强调的是经济危机的突发性。

  通过对上述概念的总结和对比,经济危机的本质还是要落到经济参与的主体中,常见的参与主体有三种:企业、居民和政府,企业对应了生产、生产资料、对要素的需求、破产等,居民对应了消费、对要素的供给、失业等元素,政府则是一个特殊的角色,国外政府也有破产、政府支出下降等问题。因此,综合上述研究,我们认为,经济危机可以定义为:一种或多种经济参与主体的生存状态在短时间内突然恶化的情形。

  2.金融危机是对金融市场的干扰。通常与资产价格下跌以及债务人和中介机构破产有关,这种情况在金融体系中蔓延,扰乱了市场配置资本的能力。[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Financial Crises]

  4.金融危机被定义为金融体系的崩溃。金融体系是指所有在人和借款人之间进行资源中介的金融机构、股票交易机构和作为最后人的中央银行。金融危机通常意味着资产和/或金融机构价值的突然下降。这些价值的下降可能对总体经济稳定造成重大威胁。[ Visualizing Indicators of Debt Crises in a Lower Dimension: A Self-Organizing Maps Approach]

  7.金融危机一词被广泛用于各种各样的情况,在这些情况下,一些金融资产突然失去了大部分的名义价值。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许多金融危机都与银行恐慌有关。其他通常被称为金融危机的情况包括崩溃和其他金融泡沫的破裂、货币危机和主权违约。金融危机直接导致账面财富的损失,但不一定导致实体经济的变化。[ KLR Approach as an Early Warning Indicator of Turkish Currency and Banking Crisis in 2000 and 2001]

  8.从现代经济、金融的结构状态考察,金融危机可以描绘成一种心理危机的过程,恐慌是其主要表征。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有的学者从金融资产名义价值的角度出发来定义金融危机,有的从金融体系功能的角度出发,有的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出发,而且多个定义方式中都强调了金融危机的种类包括了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危机等方面。这其实涉及到了“金融”一词本身的含义,因为金融的定义本就有从市场、从机构、从功能等角度的定义。一般狭义上来说,金融是指资金的融通,就是把资金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的方式,而不管是股票、债券、、汇兑都是一种资金的融通手段,是资金的转移方式。不管转移方式是通过市场公开进行,还是通过非公开方式,是直接还是间接,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这些都不影响其本质在于资金的转移。另外,上述定义的一个共通之处也在于他们都强调了事件发生的突然性,因此,结合对金融本质的定义,我们可以将金融危机定义为:资金融通的状态在短时间突然受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的情形。

  对比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定义可以看出,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最大的区别在于所关注的目标不同,一个关注经济参与主体的状态,一个关注资金的融通状态,更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货币现象。而二者在实际中,常常密不可分,因为如果发生非常严重的负面事件,金融效率和经济主体的状态往往会同时或先后受到影响,这样的例子有很多。金融危机解决不力,会最终导致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出现之后,又会进一步加剧金融效率的恶化。Jorda et al.(2011)和 Boissay et al.(2013)研究了1870—2008年间发达国家所遭遇的176次经济衰退中,有接近一半(78起)均率先爆发了金融危机,其中包括了42起系统性银行业危机和36起全球性金融危机。

  经济危机的表现特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战后有所不同:在战前的危机中,一般是通货紧缩、利率上升、银行挤兑并大批倒闭;而在战后的危机中,凯恩斯的方法成功将美国拉出了上世界30年代“大萧条”的泥潭,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长期所采用的宏观政策,因此从1957~1958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开始,各国家在危机期间都出现了通货膨胀、利率下降的现象。但无论是战前或战后,其共同点是生产下降和失业激增,此外因危机大小不同,还可能伴随着商品滞销、利润减少、企业开工不足并大批倒闭、生产力和产品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社会经济陷入瘫痪、混乱和等现象。

  金融危机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如影随形,周期性是金融危机最明显的特征,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危机既呈现短周期特性,也表现出长周期的特性。短周期特征是指,每一个经济体,尤其是发达经济体,每隔几年都会发生程度并不是十分严重的金融危机。例如,2000年后的互联网泡沫破裂等。而从长周期的角度,资本主义每几十年会经历程度非常严重的、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例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和2007年开始的大衰退。

  金融危机的另外一个显著的特征是破坏性强。金融危机会对经济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以危机影响最严重的1930年的大萧条为例,危机起源于大涨大跌导致的银行挤兑和银行恐慌,进而流动性异常紧张,国际间汇率体系被完全破环。193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危机爆发前的峰值基础上缩水了30%,从1929年8月至1933年4月,消费者价格指数下降了28%,1933年的失业率更是高达33%,1930年初至1933年,总共有9096家商业银行宣布暂停营业,同时,美国的对外贸易也下降了22.2%。金融危机的破坏性可见一斑。

  金融危机的第三个特征是它具备系统性和传染性。金融机构在危机中通常扮演经济危机传染的放大器。全球化经济的不断深化,导致了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很快就会传导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现代金融危机国际性的特点也越来越明显。但是,金融危机对不同国家的造成的影响深重程度不一样,持续的时间也各不相同。

  最后,金融危机下市场通常呈现失衡的状态。从均衡假设出发进行分析,当实体经济中的某种商品或虚拟经济中的某种资产的价格下跌时,通常需求会增加而供给较少,直至需求平衡;相反,当其价格上升时,需求减少而供给增加,也会达到新的均衡。然而,金融危机发生时,资产价格和供需关系通常会呈现出与平时相反的走向。当繁荣阶段,高价格将激励更旺盛的需求,而当向下走的崩盘阶段,价格的下跌导致更多的抛售。进而这种正反馈和相互加强的特性使资产价格离均衡分析得出的市场出清价格越来越远,整个市场越来越失衡。

  金融危机有多种类型,但其最重要和最经常的表现形式是银行危机,即银行挤兑和银行的系统性倒闭。其次是债务和信贷危机,信用恶化是很多金融危机的触发因素,大规模信用恶化就会变成债务和信贷危机,这也是当下最有可能爆发的主要危机形式。再次是货币危机,主要表现对外贬值的汇率危机以及对内贬值的通货膨胀。

  第一、银行危机。银行是金融的集中体现,一方面有着资产期限转换功能,即将零散储户手中的短期存款转化成企业家手中的长期;另一方面是货币创造功能,银行通过存款--再存款-再的循环往复过程,创造大量的货币。而银行的高杠杆运行、资产项面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都使其具有天生的脆弱性。再者,同一客户同时在多家银行发生业务往来,会加大银行间相互依存度。一家银行出现问题容易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形成系统性危机。银行风险呈现非线性的特点,会因某一时间而顷刻间爆发挤兑和链式反应。

  常见的银行危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主要因为资不抵债而出现的危机,即银行没有能力清偿所欠的债务。另一类是因短期内缺乏流动性而造成的危机,虽然主要表现为长期的银行资产端可以覆盖负债端,但由于资产是长期的,负债是短期的,如果此时发生恐慌或银行挤兑,大量客户需要提取自己款项,银行就不得不以大幅打折的价格出售长期资产,因此第二类危机会转变成第一类危机。银行危机的经济后果主要体现在利率和资金成本的迅速攀升。严重情况下,甚至可以造成银行间的业务全面停顿,由于对交易伙伴的资产负债表不清楚也不信任,所有银行将处于观望的状态。其次,挤兑发生后,银行为了满足存贷比、准备金和资本充足率等方面的要求,银行不得不抽回,进而收缩经济活动。再则,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恶化,呆账坏账明显增加。

  第二、债务危机。凯恩斯-明斯基模型下的金融不稳定假设是研究债务危机的重要起点。该模型主要强调了信贷的顺周期供应的特性,即经济繁荣时,投资者对经济前景充满信心,对其投资项目的盈利前景做出过于乐观的估计,举债的意愿增强,借贷双方对投资项目的风险估计都相对乐观,因此整个经济体的信贷总量会增长。但当经济增速放缓时,投资者对项目前景会感到悲观,不愿意借债发展,同时,出借方也更谨慎,因此信贷供应减少。基于上述理论,明斯基认为,这种顺经济周期的信贷总量的剧烈变化造成金融系统更加的脆弱,因此使金融危机成为可能。该模型还进一步指出了金融体系稳定和不稳定的辩证关系,稳定孕育不稳定,危机之后是一段时间的稳定,稳定和不稳定时相互转化和衔接的。投资对经济周期进行了放大效应,从而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奥地利学派的莱昂利尔·罗宾斯将大萧条解释为是信贷过度扩张的结果,他认为,大萧条的根源是美联储长期可以将市场利率维持在低于自然利率的水平,这将刺激银行提供更多的信贷,金融过度得以积累,最终导致剧烈回调和大萧条。

  第三、货币危机。除上述两种危机外,金融危机的主要类型还包括货币危机,就是一国货币币值相对于世界主要货币快速下跌。一般情况下,货币危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政府力图维护某种金融或货币安排,尤其是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往往有助于维护稳定的国际之间的经济关系,对于开放程度较高、规模不大的经济体而言,稳定的对外经济关系尤为重要。但当对外经济关系出现变数时,国际炒家开始攻击其货币,可能因此引发金融危机。由此可见,货币危机是对外依赖性比较强的小型开放经济体特有现象,相较于采用浮动汇率,采取固定汇率更容易受货币危机的打击。因为如果一国的货币当局采取任由货币币值随市场供求变化而变化的浮动汇率制,货币币值大起大落的可能性就很低,因为市场套利的力量会防止不均衡的积累。像过去1997年爆发在东亚的危机以及1980年代拉丁美洲均爆发过货币危机。

  通过对历次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简单回顾和学者对于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定义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学界对于经济危机的定义本身就存在一些差异和含糊不清之处。其共性之处在于都是从实体经济角度出发来描述经济危机,而这些定义的不同之处在于观察角度不同,他们有的从需求角度出发,有的从供给角度出发,有的从结构上来看,有的从主体感受上描述,还有的从波动角度出发。此外,经济危机还跟一些概念有所关联,常见的有:衰退、萧条和滞胀,这些概念都是对经济状态的一种描述,而没有提到经济恶化的时间。因此,综合上述研究,我们认为,经济危机可以定义为:一种或多种经济参与主体的生存状态在短时间内突然恶化的情形。

  有的学者从金融资产名义价值的角度出发来定义金融危机,有的从金融体系功能的角度出发,有的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出发,这其实涉及到了“金融”一词本身的含义,一般狭义上来说,金融是指资金的融通,不管转移方式如何都不影响其本质在于资金的转移。因此,结合对金融本质的定义,我们可以将金融危机定义为:资金融通的状态在短时间突然受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的情形。

  对比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定义可以看出,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最大的区别在于所关注的目标不同,一个关注经济参与主体的状态,一个关注资金的融通状态。而二者在实际中,常常密不可分,因为如果发生非常严重的负面事件,金融效率和经济主体的状态往往会同时或先后受到影响,而经济危机一定会引起金融风险,反之则不一定。Jorda et al.(2011)和 Boissay et al.(2013)研究了1870—2008 年间发达国家所遭遇的176次经济衰退中,有接近一半(78起)均率先爆发了金融危机,其中包括了42起系统性银行业危机和36起全球性金融危机。

  另外,我们还总结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特征。经济危机的表现特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战后有所不同:在战前的危机中,一般是通货紧缩、利率上升、银行挤兑并大批倒闭;而在战后的危机中,各国家在危机期间都出现了通货膨胀、利率下降的现象。而金融危机有周期性、破坏性强、系统性、传染性和失衡等主要特征。

  然后我们简述了几种常见的金融危机类型,其中最重要和最经常的表现形式是银行危机,即银行挤兑和银行的系统性倒闭。其次是债务和信贷危机,信用恶化是很多金融危机的触发因素,大规模信用恶化就会变成债务和信贷危机,也是当下最有可能爆发的主要危机形式。最后是货币危机,主要表现对外贬值的汇率危机以及对内贬值的通货膨胀。

  综上所述,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看,经济危机是关乎一国经济安全的根本性问题,而金融危机常常是经济危机的源发地和放大器,更多的是财富现象和心理反应。经济危机的影响相对于金融危机而言范围更大、程度更深,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首恶,应该尤其引起关注和重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