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中国经济史重要问题总结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黄河中下游是中国经济最先进地区。中原人口稠密,气候湿润,经济发达。而“南方卑湿,丈夫早夭”气候恶劣,瘴气弥漫,野兽纵横,沼泽遍地。不适合农业生产。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连年战乱,灾祸不断,大量人口南迁,出现整个宗族一起南迁的境况。农业生产的重心开始向江南转移。但是这时候北方一旦稳定就会迅速恢复发展,水平高于南方。
3、中唐安史之乱时,北方战乱割据,加上黄河流域灾害不断,使得北方的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而江淮以南相对安定吸引了很多北方难民。江南人口增多,劳力充足。先进的生产技术引进到南方,此时南方生产水平已经超过北方。(中唐时江淮地区已承担起唐王朝财政收入的大部分,“天下以江淮为国命”,财政十之来自江南,运河成为唐王朝的经济命脉)。五代十国时期,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继续提高。
4、两宋时期北方先后经历女真族、蒙古族入侵,生产破坏严重。宋金边界战乱频仍。黄河水灾严重,大量人口南迁,加之南方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北宋时南方的富庶已经明显超过北方,至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江南。
距今1万年至4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黄河流域使我国最先进的经济中心地区。
因为当时的黄河并不浑浊,平均气温更高,降水量较多,森林破坏少,泛滥和水灾也少。但是长江沼泽遍布,丘陵多、平原可耕地少,毒虫猛兽多、疾病多。
安史之乱以来,北方战乱,割据,而且黄河泛滥频繁;南方(尤江淮以南)相对安定,北方人南迁,劳动力增加,经济快速发展。
中游整体发展水平比下游低;两湖地区面积大,开发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排水问题严重,离海远,无处排水。
元明时期湖北、湖南的全面开发:在湖北,一路从北方中原地区经襄阳南下进入巴山老林,一路由安徽、江西西上进入垸田区——基本结束了湖北地广人稀的状况。在湖南,江西批迁入扩大了民族杂居区,经济发展速度大大加快。
1、中唐以来生产力的提高使江南人民治水能力加强,新耕地得以大量开辟(水车的普及和圩田、梯田的大量出现)
随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相互渗透,经济状况会发生变化。比如70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地区迅速崛起。
a)地区开发程度取决于生产力水平,即能够征服自然。比如南方生产力水平提高是因为治水能力增强。
c)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为生产提供了劳动力(生产关系改变会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生产力发展直接改变当时当地的经济面貌,从而进一步影响生产关系)。
(4)在环境保护保护方面,一定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制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到开发与治理保护相结合。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应并举。比如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却出现了水土流失、蓄洪能力下降、河床抬升、形成悬河的问题。
(1)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遭到破坏。唐中叶均田制彻底破坏,不负担租庸调的人很多,导致少数人负担畸重,同时国家的租庸调收入也大幅度减少。
(3)安史之乱以后赋役制度处于混乱状态。为了筹措收入,户税钱和地税、青苗钱等就日益加重。同时地方又采取了种种搜刮办法,各地封建割据势力都自谋收入,随意征敛,中央政府的收入却寥寥无几。
①征税的基本原则:“以资产为宗,不以身丁为本,资产少者税轻,多者税重”。并明确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商人“三十税一”。
历史意义:两税法按财产征税的原则符合历史发展进程,基本适应于当时,乃至整个后期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各种变化,适应于人身依附关系削弱以后的土地制度、经济基础。它的出现既是中国封建社会税制史上的一大进步,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1)均田制彻底破坏,私有土地制发展的新形势下,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转变的情况下,必然产生又唯一可行的新税制。
(2)虽然并未减轻剥削,只在分摊办法上调整,使纳税人负担比过去公平合理(官吏和富户都要交税),任何人都要根据财产多少交税。
(3)两税法将过去所有正税、杂税合并后确立一个税名,整理了混乱的征税制度,不许地方政府征收其他税。
(5)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明显减弱,所有徭役全部并入两税,使早已出现的代役制以法定形式确定下来,从法律上否定了徭役。
(6)人口自由流动合法化,从此客户不再是非法的黑户口,不再需要地主庇护,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也符合大土地制发展需要。
总的来说,适合私土地制发展,贫富分化加剧,人身依附关系削弱等一系列封建后期新特点,有历史进步性。两税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一直没有被取代,维持到了封建社会晚期。
(1)政局动荡,社会混乱,影响两税法的贯彻实行。原则未能真正贯彻,比如“不能加税”这一规定根本没有实现。
(2)两税税额以大力14年基数为标准,除以土地数,各地没有统一的标准,人口迁往税负轻的地方,税负不均现象越来越严重。
调——随乡土所产纺织品,每丁每年纳绢二丈、绵三两,或(麻)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所谓“有家则有调”。(以家庭为单位织棉织麻)
庸——则是丁男每人每年要为国家服役二十天,“无事则收其庸”(唐六典)每天折绢三尺,20天六丈;所谓“有身则有庸”。
b)唐代法令规定了僧尼和工商业者都可授田。表明地主与商人的结合以及商业资本转向对土地的掠夺。
c)唐代限制土地买卖的法令,显然比前代放松。法令上限制土地买卖的时宽时严,给土地兼并的占有开了方便之门。
依据均田制而制定的“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的租庸调法,也大受破坏,按照财产原则征税的两税法终于代替了租庸调法。这是中国封建主义前后期转变的重要标志。
b)客户的人身权和社会地位发生变化:从不合法到合法,从荫附户转为封建国家的纳租户,最后进一步把客户编入八等、九等户中,使之制度化。
(2)中唐以来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减轻,为大量人口脱离农业从事工商业创造了条件。
b)服务于大商业的各种辅助机构大量增加——信用制度和旅店、仓储业的发展(如柜坊、便钱务、金银交引铺、质库、邸店、塌坊、堆垛场等)
c)货币制度的发展——货币铸造业兴盛,纸币产生与发展,标志我国由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转变的开端。
所谓坊市制度,是在城市中划分居民区——坊和商业区——市,对商业贸易活动严格限制时间、地点的一种行政措施。唐中叶开始破坏,至宋代彻底崩溃,市区面积大大增加。
指南针和罗盘的运用;造船技术的进步;贸易口岸增加,其中两浙地区最多;船只航程增加;阿拉伯商人最多;手工品、矿产品和农副产品出口最多,主要输入香料和珠宝。
商品市场发展的基础并非专业化的商品生产,而是小农经济条件下的简单化商品流通,故从根本上讲,仍只是自然经济的一种补充。导致商品流通异常活跃的因素,除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各级城市的兴盛外,还有各地区地理特征的巨大差异所造成的自然性生产分工以及政府赋税征收的货币化倾向。
明清时期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受到外国入侵的威胁(外部原因);同时倭寇和海盗、商人勾结,而且又畏惧郑成功与反清复明势力结合起来(内部原因)。
b)根本原因: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海禁是对重本抑末政策的延伸。对外贸易一直在发展,但一直不占重要地位,完全有可能被取消。海禁政策是发达、成熟的自然经济的要求。
行商是指封建政权特许,具有垄断性质,专门从事对外贸易的人,是当时中外贸易甚至外交事务的中间人。
a)在防范倭寇、海盗和外国侵略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具有自卫性质和作用,但是消极、被动、迂腐。尽管入侵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但是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有能力抵御入侵。
b)严重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社会经济正常发展。对外贸易本来对中国是有利的,因此中国当时出口产品附加值高,而且处于出超,而西方国家正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是一个发展贸易的良好时机,但是中国却放弃了这个大好的机会。
试述鸦片战争前的百余年间中英贸易的发展变化,并以进出口商品的变化加以说明。中国在贸易中逐渐由出超变为入超。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瓷器、丝、丝织品及茶叶。英国对中国主要出口棉花和鸦片。
由于中国地大物博,有丰富的物产和土地资源,本身的农业和手工业完全可以满足封闭的自给自足的需要;从西方国家来说,尽管他们的技术先进,产品新异,但是其工业产品规模要达到足以排挤中国的货物,攻破封闭的中国市场大门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于是英国只有通过走私鸦片改变中英贸易的逆差。
《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再加上“利益均沾”,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a)协定关税:根据本国利益订立税则,实现关税保护,保护本国经济。但是后来中国海关不能保护本国工商业,而是为侵略者服务。
后果:中国绝大多数进出口货物征收小于等于5%的关税,中国成了关税最少的国家;进口税轻,出口税重,限制了工业的发展;多种进口商品获得免税优待(本应征收重税)。
b)子口税制度:又叫“厘金制度”,《天津条约》规定外国支教一次子口税,税率2.5%,这就导致国货税重,洋货税轻。
(2)沿海贸易权,内河航行权及内地通商权:外国本应只能在制定口岸卸货,不能在内地航行和经商。
商埠:凡外国胁迫国人开放通商的地区叫做商埠。一国应根据本国贸易需要,自己制定通商口岸,而且受当地政府和司法部门的管辖。
租界:是外国强迫中国政府在部分重要口岸城市划出的供外国侨民居住、经商的特定区,租界内的一切行政、司法、治安、财政均由外国管辖,中国政府无权过问,是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最惠国待遇:原是国际通商条约中常用的互惠条款,即缔约国一方已经给予或将来可能给予第三国的优惠待遇,也同样给予缔约国的对方。
但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中的最惠国待遇都是单方面的,而且“利益均沾”成了外国侵略国共同掠夺中国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中国主权的危害特别大。
原因分析:外国工业飞速发展,但市场有限,商品积压,导致经济危机频发。五口通商以后本以为会有销路,但是中国直至1864年都是出超,因为
30年间,进口净值增长3.5倍,中国在贸易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1877年开始,中国年年入超,一直持续到1949年。这也是中国贸易半殖民地化的重要特征。
过去出口中丝茶占80%-90%,且主要出口茶叶,后来外国对中国产品需求范围扩大。中国开始出口低附加值的农产品和原材料,进口以机制工业消费品为主。
近600家外资银行和买办商业网,控制和垄断了进出口贸易。这就形成了外贸巨额逆差,出口商品以农产品和矿产品等原材料为主。
比如增开商埠、沿海贸易、内河内地贸易;低关税、子口税是成本减少,为降价倾销创造了条件;鸦片成为了合法商品。
b)印度、日本、锡兰茶叶大量种植,国际竞争激烈,中国垄断地位丧失,且外国生产生丝实现了机械化。
东西交通:苏伊士运河开通,欧洲到中国航程缩短了1/4;木帆船被蒸汽驱动的轮船取代,使运费下降,周转时间减少。
通讯发展:1871年上海到香港再到伦敦的海底电缆建成,可以得知更多关于行情、库存和期货的信息。
买办是指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在拥有雄厚经济实力后,他们往往发展成为一种势力。
①薪金②佣金③在其他中外商人之间充当经纪人④自营商业⑤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洋行款项,利用各种陋规额外索取。
(5)半殖民地贸易格局中,一切围绕世界市场进行。棉花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土货成本上升,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洋纱排挤并取代土纱,使纺与织分离。廉价洋纱大量输入(其实鸦片战争以前就已经开始,但遭到了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首先取代经线,后又取代纬线,于是中国人自己织布,但不再纺纱。
洋布大量输入并取代土布,手工织布业与农业强制分离;但这一过程的推进并不顺利。中国人不愿接受洋布,因为农家需要副业收入,一直以手工业补贴家用;而且是货币的主要来源,而赋税中货币部分增加,农家需要卖布来交税。
为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准备了广阔的原料、商品市场,从属于世界市场,带有殖民地性质,因为是受制于人而不稳定的。
农民破产、失业,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但是由于资金不足,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工人工资待遇很低,企业宁可用人工而不愿意使用机器。这就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很低。
近代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是缓慢和极不充分的,因为它不是生产力发展而自然发生的,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造成的,是在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封建经济仍然占据优势情况下被动发生的,并且受到小农经济的顽强抵抗。
(1)它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而是外敌入侵后开始,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相始终。
外国经济侵略起决定作用,大量财富被掠夺,汇回国内,成为母国的资本积累。中国的资本积累是外国资本积累的延伸。
中国不可能采取海外殖民制度,只能立足于国内,通过不等价交换、赋税、地租来剥削本国人民。这主要是因为:信用制度不发达,财富积累缓慢而不充分;大部分资本积累被外国掠夺。
结果: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两极极不平衡,进展十分缓慢,并始终未能完成,严重制约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劳动力相对过剩,贫困的一极过大,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资本密集型企业较少,技术进步缓慢,因此资本积累始终没有完成。)
c)一定具有殖民地依赖性,但是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环境的产物,民用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同样存在。
d)资本主义性质:官府手工业加洋机器和洋工匠。但是客观规律不以意志为转移,原有的生产关系无法继续维持,只能进行突破和改变。所以后来军事企业逐渐倒向国家资本主义。
劳动者身份不同:雇工是劳动力的出卖者,封建依附性较弱,工资结构和水平与外国相同。但是不是商品生产,资金也没有转化为资本,所以工人并非受雇于资本,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关系。
b)锻炼、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办学堂、翻译局,传播了先进文化、知识、思想,对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影响。
洋务派民用企业利用私人资本兴办的工矿企业主要是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两种形式。属于早期官僚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a)突破封建传统势力和观念的影响,首开中国兴办资本主义工矿、交通企业的风气,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b)借助官督商办形式在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半期大批近代大型骨干企业,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表现,而这仅靠死人资本是不可能实现的。
c)使用机器(先进的新生产力)生产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引进了技术、人才,促进了无产阶级产生,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b)部分官办民用企业拥有不同程度的专利权(垄断权),直接妨碍民族资本的发展,对中国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起阻碍作用。(但抑制作用有限,促进作用为主)
b)利润分配:不是盈利后按照股权分配,而是通过官利制,不管盈利与否都有利润,因而缺乏激励效应。
从简单协作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的一般顺序并不适用。中国不仅没有经历工场手工业阶段,资本主义萌芽也被破坏。发展顺序是从外资企业到洋务派近代军工企业,再到洋务派民用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外国是从民间发展起来的,从私有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资本主义。而中国是先由国家兴办,再私人兴办。
外国是纺织业等民用轻工业先发展,走先轻后重的道路。中国是先重后轻,从官办军事工开始,到以重工业为主的官办、官督商办的民用工业,再到以轻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
帝国主义国家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结合,形成金融资本。它们聚集了大量的货币资本,但是高额利润投资场所国内已经没有了,于是它们急于进行海外投资。
《马关条约》首开日本在华设厂先例,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所有国家都可以投资设厂。攫取路矿权也是列强可以利用中国的土地、矿产等资源,直接进行投资侵略。
(5)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任便运入机器设备,从事各项工艺制造,产品可直接运销中国各地,并免征杂税。
(2)首开日本在华投资设厂的先例,由片面最惠国待遇,所有侵华国家都可以投资设厂。这就直接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这条约规定也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的要求,而资本输出必然导致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
(3)四个通商口岸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的开辟,等于把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和江浙两省,向日本同时也向其他帝国主义开放,便于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4)巨额赔款不仅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且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经济危机。为偿付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债,帝国主义国家则通过附有苛刻条件的,进一步控制清政府,使清政府更加依附于帝国主义。
2、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及其控制中国财政经济命脉(形式:开设银行、性、争夺铁路权、投资权、投资开矿、投资设厂)
原始资本来源:战争赔款;外资银行吸收华人存款;合资、股票和债券吸收华人资本;直接侵占土地、矿产,掠夺中国资源开办企业;对华借款利息和企业利润。
其他殖民地垂直分工,以间接投资为主,但是中国以直接投资为主,因为:中国政局动荡,有可能收不回;而且民族资本弱小,原材料便宜。
a)传播引进了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技术、思想和管理文化,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刺激了民办企业的兴起。
战争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较少对华输出,增加对华输入,减少了商品倾销对民族工业的压制;一系列的反帝的开展促使日货,支持民族工业。
战时投资进口的许多设备,战后才形成产能,存在一定的惯性。发展到1922年停滞,25年以后又好转,直至1931年仍有发展,1931年经济危机,1935年后又好转。
本国资本主义工业快速发展,设厂数增加,资本额急剧扩大;主要集中在轻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本时期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反帝的推动和支持;仍然受到本国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的压榨。
1904年 户部奏定《试办银行章程》,成立户部银行。注意户部银行并非由工商业资本家投资设立,而是由政府财政管理需要和贸易需要产生
国民政府成立后用所发金融公债向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增资,规定两行是具有国家银行性质的特种专业银行
田赋和屠宰税等归地方,关税、盐税和商税归中央。(因为原本就是抵押品,由外国人掌控,地方上落不到好处)
所谓统税,即一物一税,所有国内日用工业品均按此原则就厂就关一次性征税后,通行全国,不再征收其他税捐,重征者可申请退税;1931年开征统税后,成立了统税署。
统税是一种顺应税制改革潮流的工商税种,使浮征和勒索失去了名目,实行之初促进了国内商品正常流通和出口,促进了工商业发展和税收的增加;
其征税原则及税率对外商更有利。对商品进行分类,高档商品低税率,低档商品高税率;而且从量不从价,外国多出口体积小的商品,而我国多出口大宗商品。
第一,1928.6《关税自主宣言》,宣布各国与北洋政府订立的条约应重订新约,收回了关税自主权。1928年底除日本外其他国家都签订,后来日货运动使日本屈服。
并没有达到完全自主,只是适当提高了利率,因为海关行政权仍然在外国人手中,要提高税率还是必须与外国人进行谈判,得到允许之后才能提高;(部分自主)
关税收入用途大多数用于还债,国民政府能动用的关余部分非常有限,且多用于军事支出,用在经济建设上的很少。
1932年金融危机,大量银元涌入上海,迫使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废银两,确立银本位币,铸造权归中央造币厂。
但是并不彻底,没有脱离银本位制,而我国并不是产银国,这就导致我国货币权操控在外国手中,世界银价的波动会影响我国金融,所以必须进一步改革。
第一,以中央、中国、交通以及后来的农业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不得使用现金,白银国有,不得流通。
第三,确定法币的外汇本位制,与英镑挂钩,成为英镑集团的附庸。后来美国停购白银,银价大跌,于是又与美国挂钩。
第一,是中国货币史上的巨大改革,用纸币取代金属币,适应货币经济发展要求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第三,缓解了严重的危机,制止了白银外流,扭转了物价过高、企业破产的局面,对稳定经济、刺激民族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第四,直接和英美汇价挂钩,使英美操纵中国货币政策,加强了经济侵略。大量准备金存入英美银行,为英美提供了货币,也加强了财政金融控制。
- 标签:本站
- 编辑:朴敏英
- 相关文章
-
【专题】中国经济史重要问题总结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黄河中下游是中国经济最先进地区
-
尹中卿:中国经济面临的六大困难和问题
11月24日上午,由法制日报社主办,南京河西中央商务区管理委员会、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国公司法务研究院、江苏永鸿控…
- 「好书推荐」新冠病毒疫情阴霾下重读《202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 美国此刻面临的三大危机任何一种破裂都翻身无望(1)
- 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之策
- 盘点美国史上几大经济危机:“两房”还债十年多付息1千亿美元
- 高中历史易错易混点归纳(经济史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