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阜阳经济  杂谈

70周年刊庆 陈俊:《长江文艺》70年装帧艺术回顾

  再过几天,是《长江文艺》的生日,这本诞生于1949年6月18日、新中国成立以来办刊历史最悠久的文学杂志,就要满70周岁了!

  文字是杂志的记忆,一页风云,见证70年时代的演进轨迹;装帧则是杂志的外衣,一袭风情,彰显着长江巨流的气质神韵。

  半年前召开的刊庆策划会上,编辑部即确定了本期栏目主题:在《长江文艺》生日之际,梳理70年来刊发的美术与装帧设计作品,把那些承载着一代代读者记忆和情怀的温暖图景,就像人们总喜欢在特别的日子里翻出珍藏的老照片一般,如数家珍,拿出来与今天的读者一起感怀和分享。

  70年的办刊历史、七百多期刊物、数十万个版面、近万幅美术作品,数以千计的画家和设计家,《长江文艺》俨然是一座艺术的宝藏,在70年华诞的喜庆日子里,的确值得我们去拂拭历史的尘埃,让那些沉睡的艺术珍宝,绽放出恒久的光芒。

  在70年的艺术长河中,创刊号的封面设计,无疑是《长江文艺》艺术的源头,是送给新中国的见面礼,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然而在创刊号目录页作品信息的标注中,仅仅只有“封面——师群、徐立森”几个简单的字眼,今天的读者甚至无从知道“封面”究竟是指封面设计还是指封面上的美术作品?又是什么门类的作品?描绘的是什么?有怎样的创作背景?如此等等,通过查找历史资料,走访作者后人,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幅封面作品。

  1948年7月5日,中央东北局决定组织铁道运输修复工程局;1949年5月16日,正式发布命令,将第四野战军铁道纵队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1949年6月《长江文艺》创刊之时,正值铁道兵战士为配合中央“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战略部署,在积极准备南下的中原后方,抢修火车和铁路,恢复运输,支援解放战争,是人民解放军的重要战备工程和日常图景。当时有句著名的战斗口号叫做“大军打到哪里,火车通到哪里”。从封面作品中可以看出,穿着统一的铁道兵战士正在抢修火车,高耸的车头、巨大的烟囱和厚重的枕木,一同随军南下的军旅木刻家师群与版画青年徐立森,见证了这热火朝天的战斗场景,感同身受,满怀创作了这幅作品。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作品甚至没有来得及起名字,今天,我们姑且将这幅作品命名为《修火车》。表面上看,《修火车》的主题反映了当时的斗争形势。也许,艺术家们还有更深的创作思想,新中国即将迎来全面解放,有什么比一列修缮一新、整装待发的火车头,轰隆隆地驶入新中国更能鼓舞人心,更有开创意义呢。

  师群与徐立森的创作《修火车》为黑白木刻,从作品的创作题材到表现手法继承了20世纪30年代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创作风格,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讴歌了中国的壮丽事业。作者师群是八路军战士,后入山东鲁迅艺术学校美术系学习木刻。《长江文艺》的美术作品,从创刊号开始即具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斗争精神,传承着鲁迅的思想基因。

  《长江文艺》自创刊以来,一直保持着大力度刊发美术作品的传统。从1949年10月出版的第1卷第4期开始,《长江文艺》便开辟了专门刊登美术作品的插页,当时称为“画页”。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仅有257种杂志,文学艺术类杂志极为有限,《长江文艺》是最早刊发美术作品的文学刊物之一,成为美术家们的重要阵地和展示舞台。

  1954年4月,《长江文艺》刊发了汤文选的国画《婆媳上冬学》,而这幅画作刚刚在1954年3月才创作完成。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印刷出版条件十分落后,将此作在如此短的时间迅速刊发出来,前辈刊人的高效作风,令人肃然起敬。更令人赞叹的是,这幅作品在全国报刊媒体中率先刊发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艺术理论家陈方既喻为“用写意笔墨表现新人物新的生活和精神风貌,这在全国还是第一次,是传统人物画的一次大突破”。用传统的笔墨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新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对于怎么样继承和发展中国人物画,汤文选无疑作出了重要贡献,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长江文艺》也以其独特的审美鉴赏力、传播影响力和媒体公信力,引领着时代的艺术潮流,对这幅作品的成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长江文艺》1982年1月号封底刊发了尚扬的油画《黄河船夫》,则进一步体现了杂志敏锐的艺术知觉和精练的办刊作风。1981年底,美术编辑张简到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约稿,在油画研究生班的画室里,无意中看到了这幅令张简为之一震的油画。尚扬的《黄河船夫》,画幅很大,几乎撑满了整个画室,当时作品正在收尾过程中,张简迫不及待地要尚扬尽快把作品照片给他,以赶上新年(即1982年)第1期杂志刊发,并嘱他写一篇关于此画的创作谈。这幅作品令尚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很强的开创意义。有关这幅作品的介绍,媒体上较为一致的说法是该作品通过1982年4月号中国美协机关刊物《美术》的推介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实际上,《长江文艺》在1982年1月号即刊发了此作,并同期刊发了尚扬撰写的创作谈,《美术》杂志的刊发推介比《长江文艺》晚了三个月。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1957年5月号《长江文艺》发表了著名画家周韶华的水粉画《水乡》,这是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发表在报刊媒体上的第一幅作品。1973年5月,《长江文艺》以“湖北文艺”之名出刊,用两个版的篇幅刊发了著名画家唐小禾的油画《在大风大浪中前进》,堪称时代的经典之作。《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也曾分别以半版的篇幅予以刊登,但时间已至1976年7月,比《湖北文艺》整整晚了三年多时间。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以及现当代美术经历了激烈的分化与演变,《长江文艺》呈现给读者的美术作品,真实地描绘和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世相、人情和风物,笔墨皆随时代,直观地演绎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美术发展创作的历史进程。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些作品已成为中国当代美术史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正如英国美学家贡布里希在《世界美术之旅》中所说的那样:“整个美术的历史并不是技术熟练的发展史,而是思想和需求的变迁史。”《长江文艺》在20世纪后半叶,一直都是湖北美术作品传播的重要载体,选发了一大批优秀美术作品,宣传了党的文艺思想,丰富了刊物的视觉面貌,提升了刊物的艺术品质。同时,对美术作品的传播、读者审美趣味的启蒙与培育,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2年5月,《长江文艺》改版,并开设了“三官殿”美术栏目,其意义堪称是《长江文艺》的一次“文艺复兴”。

  《长江文艺》创刊之初,曾广泛刊发美术、摄影、歌曲、戏剧、快板书、连环画等众多艺术门类的作品。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十年代,《长江文艺》掀起了刊物办刊史上的两次发展,文学作品佳作频现。与此同时,这两个时期刊物的美术和装帧设计,也屡现令人称道的精品力作。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012年改版之前,《长江文艺》美术与装帧逐渐淹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文本作品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刊物的视觉面貌和阅读体验受到极大影响。

  《长江文艺》在2012年改版号邀请时任湖北美术馆馆长、著名雕塑家傅中望担任全新开设的“三官殿”美术栏目主持人,利用湖北美术馆的展览资源和《长江文艺》的版面优势,共同打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平台。该栏目体量很大,占有10个页码篇幅,如果加上穿插在内文中的零星插页,栏目总页码超过15个,并采用彩色印刷。此栏目的开设,引起了文学界和美术界的极大反响。傅中望是著名雕塑家,他给《长江文艺》带来了当代艺术的鲜活图景,为历史悠久的文学期刊注入了灵动的视觉因子,正如其代表作《榫卯结构》中所呈现的一样,文学与当代艺术相互榫卯,构成了《长江文艺》有别于文学期刊的独特艺术形态。

  “三官殿”栏目的创办,极大地改变了《长江文艺》的视觉面貌,提升了杂志的艺术品质。更重要的是,该栏目在保持杂志自身文学性的前提下,拓展了纯文学期刊的外延,给文学期刊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对改版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成为杂志的品牌栏目。同时,“三官殿”栏目的运作方式,揭示了一条崭新的办刊思路,给该栏目未来的延伸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师群、徐立森、张简、彭庆祥、沈汉武、虞小风等一代代美术编辑家和装帧设计家们,也用他们精心的策划和新颖的设计,使《长江文艺》从封面创意到版式设计,从插图装帧到印刷工艺等诸多方面,始终能够以靓丽的风貌面对读者,与时代同行。《长江文艺》的插图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艺术风格。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一大批湖北画坛的著名画家如汤文选、邵声朗、张善平、唐小禾、程犁、尚扬、汪国新、李邦耀、曹小强等人,都曾应约为杂志画过插图。著名画家唐小禾、程犁在回忆给《长江文艺》画插图的经历时就曾感慨道:“不要小看了画题头,其实这也是一门技术活,需要非常深厚的艺术想象力和造型能力。”中国当代著名波普艺术家、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李邦耀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长江文艺》也为画家提供了难得的绘画语言实验的平台,是年轻画家之间‘比武’的擂台,尤其是通过插图绘画使很多年轻的画家得以展现自己的才华。今天、很多卓有声望的艺术家都是当年《长江文艺》的忠实合作伙伴,他们伴随着《长江文艺》一起成长,度过自己的青年时代。”

  美术作品与装帧设计,构成了《长江文艺》的视觉面貌。历经70年的发展演变,从最初纯美术作品为主导,到装帧设计的适度参与,及至美术与装帧设计的整体削弱,最终通过2012年改版,强化装帧设计的力度,并通过美术与装帧的整合设计,使刊物的整体品质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装帧艺术风格。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克姆最早提出了“整合理论”,以往这一概念多运用在商业活动中,从当代艺术和设计的发展来看,笔者更愿意用“整合设计”的理念来概括《长江文艺》改版以来的装帧艺术特征。

  2012年《长江文艺》改版之后,确立了关注现实生活、注重文化内涵、崇尚艺术品位与提倡人文关怀的审美取向,通过美术和艺术设计的深度整合与互补,广泛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积极探索将绘画语言转换为设计语言,扩展了装帧艺术的语境边界。无论是封面、版式还是插画,设计者大胆将绘画、设计、肌理、图形和计算机图像技术等诸多艺术形式,与现代设计思想、方法、手段和材料结合在一起,大力开拓新的视觉形式。同时,注重刊物整体协调性,强化了封面作品、内文版式设计、插图风格及辅助设计之间的有效关联,使刊物呈现出整体的设计面貌。

  每一本刊物、每一幅作品,都是《长江文艺》期刊文化的重要见证,所有美术与艺术设计作品,都是为历史的沉浮、国家的兴衰,以及民族的变迁而量身定制的。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国家的意志、文化的偏好,以及美术家、设计家的抱负和普通读者的审美需求。

  70年来,《长江文艺》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像一条母亲河,时而汹涌澎湃、时而涓涓细流,在共和国的大地上奔腾不息。共和国的社会变迁就像其地形地貌,决定了这条河的流速、流量和流向。大江东去,天覆地载,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画坛英豪、刊发了一幅幅丹青巨作。《长江文艺》美术与装帧在繁荣文艺创作、弘扬民族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湖北美术馆馆长傅中望在其为《长江文艺》美术栏目“再回首”所撰写的主持语中说:“在回首中把握历史、在回首中继承创新,这便是‘再回首’。”

  70年后再回首,让我们有机会回到《长江文艺》的艺术原点,寻找并坚守《长江文艺》自身独特的文脉线索和艺术体系,再一次体味那份初心和感动,更能激发刊物前行的信心和勇气。

  封面作品为军旅木刻家师群和版画家徐立森合作完成的木刻《修火车》,真实再现了渡江战役前夕人民解放军在中原后方抢修铁路,积极为解放全中国做战斗准备的场景。

  《长江文艺》第1卷第3期于1949年10月出版,这期刊物与新中国一起诞生,是“新中国文艺第一刊”的真实写照。封面作品为黄铸夫木刻《在旗帜下前进》,对《长江文艺》的精神提振和思想引领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54年3月号刊发前苏联画家克里马森的插画《婚礼》,第一次将前苏联插画艺术介绍给了广大读者,对此后中国插画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1954年4月号在全国报刊媒体中率先刊发了汤文选的国画《婆媳上冬学》,这幅作品用写意笔墨表现新时代新人物的精神面貌,引起了广泛社会影响,并于次年获得全国美展金奖。

  1957年5月号封面,当代著名国画家周韶华的水彩画《水乡》,这是作者新中国成立以后首次在媒体上发表的作品。

  1960年2月号封面,古元木刻《唱得幸福落满坡》,本期封面上特地标注了“人民公社专号“字样。在重要时间、事件节点,《长江文艺》都会适时推出相应的专号,形形色色的专号成为敏锐感应共和国面貌的一面时代镜子,具体而形象地折射了当时的社会形态,完整呈现了新中国的社会变迁。

  1973年5月号用跨页版面刊发了唐小禾的油画《在大风大浪中前进》,是全国最早刊发该画作的刊物,该作在当时社会引起轰动,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堪称时代经典。此后,1976年7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均以半版篇幅刊发此作。

  1978年5月号封面为张德华的雕塑《鲁迅》,这是《长江文艺》在经历了“”期间停刊、1973年以《湖北文艺》复刊、最终恢复以《长江文艺》之名出刊时的第1期封面,用鲁迅的形象作为复刊后的首期封面,具有深刻的历史寓意。鲁迅的精神和形象,一直都与《长江文艺》相伴同行。

  1980年8月号封面。作品为李邦耀水粉画《流水人家》,这是画家首次在刊物上发表美术作品,对其艺术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李邦耀此后多次在《长江文艺》发表美术和插图作品,现为中国当代著名波普艺术家。

  1982年1月号封底,当代中国著名油画家尚扬的成名作《黄河船夫》,这也是《长江文艺》 率先在各类媒体中发表并获得重要影响的美术作品之一,体现了《长江文艺》敏锐的艺术知觉和鉴赏能力,同期还刊发了尚扬关于此作的创作谈。

  2012年5月,《长江文艺》改版后封面,封面设计者陈俊。方方出任杂志社社长、主编以后对杂志实行全方位改革,使《长江文艺》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只从泥土中竖起的大拇指,无疑在为这本获得文学新生的刊物点赞,为文学点赞。

  2012年5月号,《长江文艺》在改版之时,推出了与湖北美术馆合作的全新美术栏目“ 三官殿”,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当代美术作品丰富了刊物的视觉形式和表现语言,提升了刊物的阅读氛围,促进了刊物内容与形式的良性互动,开创了文学刊物办刊的一条新路。

  2012年10月,《长江文艺》选刊版“好小说”试刊一期面世,封面设计者陈俊。图案中的手势既代表着从五彩斑斓的小说林中精选出好小说,又似给读者一个OK式的承诺,看“好小说”,小说好看。

  《长江文艺·好小说》2013年1月号开辟了“ 再回首”美术专栏,专栏第一期回顾了湖北现代油画的启蒙与发展历程。此图为湖北油画奠基人、湖北油画教育启蒙者唐一禾的油画《七七的号角》,描绘了一群文艺青年走向街头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的情景。

  2013年6月号刊发了著名雕塑家傅中望的雕塑《榫卯结构·母体》。2012年《长江文艺》改版之时,邀请时任湖北美术馆馆长傅中望担任“三官殿”美术栏目主持人,正如其作品名称一样,傅中望为《长江文艺》搭建了文学与美术的榫卯,极大地丰富了刊物的视觉内涵。

  《长江文艺》2019年6月号封面,设计者陈俊。在江水纹饰的映衬下,盛开着一朵由汉字笔划组成的花朵,五彩的花瓣带给读者充满热情的艺术想象。《长江文艺》用自身独特的视觉符号,为刊物70周年华诞刻下了值得铭记的印记。

  《长江文艺·好小说》2019年6月号封面,设计者陈俊。长江是刊物的永恒主题,长江是母亲,是浪花,是画卷,把长江的浪花卷起来,就是读者手中的一本本刊物。

  二级美术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民盟湖北省直属文化支部委员会委员。曾主持“法国文学周”等一批重大项目的视觉策划设计工作,作品荣获华文出版物设计银奖、中南星奖银奖、中国之星设计奖及各类设计奖项。现为长江文艺杂志社副社长、美术总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