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近日有关于本站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本站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本站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本站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以上就是关于本站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习总在中央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以来,习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围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继承和弘扬、继承和弘扬什么、怎样继承和弘扬等重大问题,为新时代新征程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指导和基本遵循。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实践问题。关于为什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总从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活动所处的时代背景等多个维度作了阐释和回答。
从实践主体看,中国党必须忠实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总指出,中国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一方面,中国党的根本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中国党人必须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旗帜和灵魂、作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另一方面,中国党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既定条件下民进行、建设、改革的,不应该也不可能割断与中国历史的联系、脱离中国的历史文化土壤,而必须立足中华大地,以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对待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始终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要言之,中国党是党而不是别的性质的政党,是中国的党而不是别的国家的党,由此也就决定了中国党既要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这两种“身份属性”辩证统一和生动体现在中国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如果把二者割裂和对立起来,就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泥淖。
从实践客体和时代背景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值得也必须得到继承和弘扬。习总一方面从历史发展的深处,深刻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大历史作用,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另一方面从当今中国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要,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统筹“两个大局”、以中国之治引领世界之变的重大现实意义,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应也必须得到尊重和礼敬、继承和弘扬。
习总明确指出,“对中华传统文化”,要“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这里的限定词“优秀”不可或缺。进行这样的限定,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以历史唯物主义观之,中华传统文化在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因此,对中华传统文化不能全盘接受、照搬照套,而应该进行历史地辩证地具体地分析,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哪些优秀成分呢?对此,习总在多个场合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提炼和列举,比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道德规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国家治理的思想智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为政以德、政者正也,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以诚待人、讲信修睦,清廉从政、勤勉奉公,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等解决当代人类社会共同难题的思想启示。
综合习总一系列相关论述可见,能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优秀成分的,至少应符合四个标准:一是对标党的伟大自我的要求,可以为开展党的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提高执政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思想借鉴;二是对标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社会的需要,可以对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聚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磅礴力量提供文化滋养;三是对标当今时代发展进步的潮流,能够彰显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且可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为解决时代课题提供智慧启示;四是对标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可以为人们格物致知、修身养性、积极向上向善提供价值引领。
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总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其核心要求可以归纳为三点。
一是加强整理和挖掘、研究和阐释、提炼和展示。习总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前后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于每个历史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思想精华进行系统整理和挖掘、深入研究和阐释、准确提炼和展示,摸清楚我们自己的“文化家底”,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工作。
二是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其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事随经济、政教而变化”。由于时代条件的进步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即使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与今日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也存在许多不协调不适应之处,这就需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由此,习总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针,并明确了工作的着重点、对象、途径、目标等具体要求: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这二者各有侧重、有所区别,又紧密联系、前后相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好的基本方法。
三是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能无的放矢、脱离实际,而要坚持问题意识,立足于现实,着眼于运用,同我们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相联系,运用到我们正在从事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其资政育人、文以化人的作用,为解决今日中国和当今时代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服务,不断开创新生面。这一新生面既包括文化层面上,夯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也包括理论层面上,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还包括文明层面上,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多文化滋养,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总指出,“中国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而这恰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旨所在。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自由、、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这样就能很好地衔接起“共同”和“富裕”的关系。
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进行一些政策上的重大调整,使得我们的整个发展模式、增长机制和分配机制更加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目标。
- 标签:本站
- 编辑:朴敏英
- 相关文章
-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总在中央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
春节是什么意思 春节的文化价值是什么
导语:众所周知,春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优秀的中国文化元素,是每个人都应该传承的内容…
- 审丑文化是什么意思
- 一语中人的意思一语中人的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
- 文明和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 何怀宏:文明与文化的五大区别
- 李安山 释“文明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