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十四五”规划
北极星固废网获悉,河北省人民政府发布《河北省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十四五”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到2025年,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成为产业体系主体,产业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创新型、开放型、融合型、安全型格局更加完善,高投入、高消耗为主要特征的规模扩张型产业发展方式得到根本扭转,产业总体质量效益明显提高,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全文如下:
《河北省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十四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任务,是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核心内容。为加快推进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建设,依据中央国务院《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有关部署和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建设成效。“十三五”时期,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区一基地”区域功能定位,全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全力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去产能任务全面完成,过剩产能有效化解。坚决落实国家战略部署,聚焦“两高”行业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强化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充分发挥环保、能耗、水耗、技术、质量、安全等法律法规约束作用和标准倒逼作用,着力推动产能交易、减量置换、搬迁改造、兼并重组等工作,堵疏并重,完成重点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目标任务。“十三五”期间,全省共压减退出粗钢产能8212万吨、煤炭产能5590万吨、水泥产能1194.9万吨、平板玻璃产能4999万重量箱、焦炭产能3144.4万吨、火电产能234万千瓦,钢铁产能从峰值时的3.2亿吨减至1.9亿多吨,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焦炭产能分别压减至0.63亿吨、2.05亿吨、2.15亿重量箱、0.82亿吨,全面实现重点行业产能压减目标。造纸、氮肥、印染、制革、农药等污染严重落后产能全部退出市场。供给质量、产业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市场竞争秩序有效规范,产业转型升级环境条件明显改善。
2.调结构取得重大进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主线,深入实施优化产业结构系列专项行动计划,着力优化存量、做强增量,产业结构显著改善。主导产业地位增强。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1.7∶43.7∶44.6调整为10.7∶37.6∶51.7,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突破50%;12大重点产业(钢铁、高端装备、石化、食品、信息智能、生物医药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商贸物流、文体旅游、金融服务、都市农业)占GDP比重达到54.1%,其中八大重点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71.6%,产业体系骨架更加清晰。传统产业上档升级。“千项技改”“万企转型”深入实施,一批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项目落地,河钢集团、长城汽车等一批龙头企业不断壮大,超千亿产业园区、超百亿特色产业集群分别达到25个、48个,沿海精品钢铁和石化基地、沿山地区绿色建材产业带、平板玻璃集聚区等产业集群带动产业布局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蓄能增量。滚动实施高技术产业化和应用示范项目,30个省级示范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大数据、新型显示、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等逐步形成局部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5年的16%提高到19.4%。现代服务业提效扩容。实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工程,石家庄等6个国家级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功能地位增强,雄安新区金融创新先行区加快建设,全域旅游示范省初步建成,现代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领域基础设施、产业规模、服务效能得到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9.1%。
3.转动能有力有效推进,新发展动能加快集聚。深入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强化科技创新政策举措,综合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动能加快提升。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达到2210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102家。与京津共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分别达到165家、10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投入运行,雄安国际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开工建设。企业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形成科技型领军企业34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近5倍、总数达到9400家、跻身全国前十位,科技型中小企业年均增长1.2万家、总数突破8.7万家。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成功举办两届中国数字经济博览会,大数据在线万台,数字化智能仓储设施逐步普及,“河北旅游云”“农业云”等数字平台投入运行,数字经济规模超过1.1万亿,占生产总值比重达33.4%。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形成。开展制造业与服务业“两业融合”试点20家,“工业设计+”不断深化,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持续拓展,行业电商、农村电商、跨境电商等线上线下融合新业态加速渗透,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2505亿元,占总额的19.7%。
4.增质效取得明显成效,发展质量加快提升。深入实施质量强省战略,提质量、增效益成效显著,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多点突破,产业价值链加快向高端攀升。产业绿色化取得重大进展。绿色农业、绿色制造、绿色服务加快发展,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建立。钢铁、建材、煤电等产业有组织超低排放改造实现全覆盖,建成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33家、其中国家级95家,安国现代中药工业园区等8家园区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园区,推动75%以上的国家级和50%以上的省级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单位GDP能耗下降21.3%,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26.1%、27.6%。质量提升工程取得重要成果。聚焦十大重点行业开展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制定地方标准超1000项,实施“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行动、发布对标结果2494项,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发布58个企业标准“领跑者”,中铁山桥等6个单位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培育认定中国驰名商标358余件、地理标志商标100余件,实现标准、质量、品牌、信誉“四位一体”联动提升。价值链高端化取得明显成效。工具钢、家电板、汽车板、玻璃基板、液晶显示材料、钒钛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高端制剂等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高端产品实现突破,中高端钢材比重达到77%,新型干法水泥、优质浮法玻璃比重接近100%,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69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达到100家。产业经济效益大幅改善。钢铁、汽车、水泥、玻璃等重点行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其中钢铁产品利润率为2015年的5.4倍、建材行业利润率提高了64%。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038亿元。
(二)主要问题。对标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要求,对照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目标,对比国内外先进水平,全省产业发展“低、弱、散”问题仍很突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结构层次低。产业体系以资源能源加工业为主,能源原材料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0%以上,产业价值链总体处于中低端,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精密集成产品少。质效水平低。产品和服务难以满足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单位GDP能耗高于全国70%、碳排放强度为全国的2.14倍,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全国少2.9万元/人,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问题突出。创新动能弱。基础研究和研发投入强度不足,2019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7.4%,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30%。基础能力弱。关键基础原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等工业基础能力短板弱项突出,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覆盖率低。组织体系散。产业空间布局分散,区域功能优势不突出,产业集群化、园区化发展不足,产业链供应链组织分散,产业链条不完整、上下游不匹配、聚合空间不合理等现象明显。
(三)发展形势。“十四五”时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历史交汇期,也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与挑战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
新一轮技术与产业变革催生发展新动能,适逢历史机遇。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深度渗透,绿色低碳、新能源、生物、空间、海洋开发等领域技术创新更加密集,数字经济、网络经济、平台经济、个性化定制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涌现,产业融合深入发展,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途径进一步拓展、动能进一步增强。
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效打开供给新空间,开启战略机遇。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扩大内需升级加力,内需体系加快完善,内需潜力有效释放,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升、消费空间不断拓展、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项目加快建设,新基建、新型城镇化、低碳转型等有效投资持续增长,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基础增厚、需求动力增强。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政策持续释放内生新活力,强化政策机遇。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和构筑新发展格局,围绕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密集落地,创新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对外开放向深度广度拓展,“一带一路”建设加快,自贸试验区、保税区等开放新高地加快形成,国际经贸影响力、话语权持续提升。
加快落实重大国家战略增强产业发展新引擎,独特发展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深化,区域间产业断层有效弥补,产业关联更加紧密,区域性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加快完善。雄安新区加快建设,高端高新产业支撑强化,承接产业转移向纵深拓展,雄安质量的影响力带动力逐步显现。冬奥效应加快释放,绿色冬奥、人文冬奥引领产业发展新势能,冬奥价值链有效提升产业要素集聚力。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风险加大。国际力量对比出现趋势性变迁,世界格局进入调整变革期,大国战略竞争、中美对抗加剧,西方主要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贸合作、产业价值分工重构,影响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大;特别是国际经济循环动能弱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大冲击,增强产业链自主性、可持续性和韧性要求更加迫切。
创新能力要求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劳动力等要素低成本优势减弱,投资效率和边际效应下降,创新发展地位更加显著;生产体系内部循环不畅,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等领域存在“卡脖子”现象,自主创新要求更加迫切;供给结构难以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产品和服务的品种、质量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市场需求,创新引领发展更加重要。
绿色低碳约束更加突出。生态环保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大气、水体、土壤等污染治理进一步深化,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要求进一步提升,耕地、矿产、地下水等资源保护以及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要求更加严格,碳达峰碳中和各项任务加快落地,资源环境约束对产业转型升级提出更高要求。
市场竞争环境更加激烈。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更加复杂,叠加新冠疫情影响,世界经济衰退风险加大,加之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快速成长,国际产业竞争加剧。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人力成本、要素资源等传统比较优势弱化,区域发展潜能逐步转变,集聚高端要素、重塑发展优势的产业资源竞争进一步加剧。
综合国内外环境变化,我省产业转型升级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与挑战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抓住“十四五”这一关键历史时期,乘势而上、化危为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开高质发展新空间的要求尤为迫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总对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立足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突出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的重点产业,围绕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着力转换发展动能,着力提高质效水平,着力提升竞争能力,加快产业发展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快产业变革质量升级、效率升级、动力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支撑制造强省、质量强省、网络强省、数字河北建设,促进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再上新台阶。
1.战略目标:制造强省、质量强省、网络强省、数字河北。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着力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培育产品和服务品牌,推进产业网络化数字化发展,不断提高以制造能力为核心的产业竞争力,凝聚竞争优势,提升全球产业链线.战略主线: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主线,进一步破除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优化要素配置结构,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3.战略途径:自主可控、安全畅通。明确我省产业在国内、国际产业链上的战略定位,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畅通产业循环,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4.战略要求:绿色低碳,更可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降低产业活动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有效促进碳达峰碳中和,努力实现产业发展更可持续。
1.理念引领,锚定方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转型升级方向,突出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2.系统观念,突出重点。着眼产业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发挥比较优势,着力构筑区域性、高水平完整产业体系;突出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上相统一。
3.问题导向,精准着力。聚焦我省产业发展结构不优、质效不高、动力不足、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充分调动多方面力量,凝聚产业发展资源,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有效促进转型升级目标实现。
4.改革创新,探索试验。围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拓展转型升级途径,强化改革举措,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开拓、探索试点示范工程,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范例、新模式。
5.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依靠市场竞争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发挥政府统筹协调、规划引导、政策激励作用,保障转型升级战略落地、落实。
(四)主要目标。到2025年,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成为产业体系主体,产业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创新型、开放型、融合型、安全型格局更加完善,高投入、高消耗为主要特征的规模扩张型产业发展方式得到根本扭转,产业总体质量效益明显提高,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产业结构显著优化。传统产业加速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取得显著成效,12大重点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6%左右。
质效水平显著改善。产品和服务的标准、质量、品牌、信誉联动提升,有效供给不断扩大,供给质量和产出效益显著提高,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中高等水平,河北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6%以上。
创新动能显著提升。创新平台功能充分发挥,人才环境、创新生态更加优质,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更加突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数字赋能创新加速推进,全社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10%,创新驱动能力明显增强。
绿色低碳显著进步。钢铁、石化、建材等重点产业单位产品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行业先进水平,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加快推进,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15%、19%,新增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处置率达到95%以上。
组织体系显著优化。重点领域产业基础能力明显增强,产业链体系加快完善提升,产业生态更加优质,“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大幅增加,产业集聚程度进一步提高,形成一批营收超千亿元产业园区和百亿元以上特色产业集群。
到2035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制造强省、质量强省、网络强省、数字河北全面建成,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功能充分发挥,协同京津、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产业发展高地加速崛起,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产业创新协同化全面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具竞争力,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坚持调优存量、做强增量、挖掘潜量,增强钢铁、装备、石化、食品、医药、信息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金融服务、都市农业等12大主导产业支撑地位,构筑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两翼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深化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工艺、技术、装备、产品升级,巩固重点领域市场地位,提升现代化发展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实力,努力打造传统产业升级版。
1.钢铁产业。坚持压总量、提质量、减排放,加快实现钢铁产业由大变强。提升工艺装备水平,继续实施产能减量置换技术改造,2022年底前完成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100吨以下转炉升级改造(铸造用生铁和特钢企业除外),全省钢铁主体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加快优化品种结构,提高汽车、轨道交通、核电、造船、海洋工程等行业专用钢比重,提升高强度结构钢、轴承钢、模具钢、高速工具钢、高牌号电工钢等特种钢的规模和水平,研发一批超轻金属材料、3D打印金属材料、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合金材料,支持开发高端钒钛产品,钢铁产品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深入实施绿色化改造,推广高炉综合长寿、热风炉高温送风、非高炉炼铁、电炉炼钢等节能环保技术,支持发展氢冶金、直接还原铁+电弧炉、全废钢电炉短流程等低碳冶炼工艺,提高废钢资源利用水平,推动钢铁生产向能源转换、固废消纳、资源再生等综合功能拓展,力争2022年底前完成无组织排放超低排放改造。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依托河钢集团、首钢集团等大型钢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整合重组省内外钢铁企业,推动钢铁产能向优势企业集中,打造具有全球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的特大型钢铁集团,2025年全省前10家钢铁企业产能占全省70%左右。
2.高端装备。坚持扩规模、上水平、增实力,着力打造高能级装备制造基地。围绕先进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专用装备、节能环保设备等重点领域,发挥产业基础优势,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围绕壮大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航空航天装备、冰雪装备等新兴领域,着力培育竞争优势,拓展发展空间。聚焦市场规模大、产业链条长、产业关联度高、发展潜力大的高速动车组、新能源汽车、大型农机、工程机械、机器人、数控机床等,做精做强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竞争力强的龙头整机产品和大型成套设备,带动产业整体规模水平提升。着眼发展潜力大、规格品种多、功能要求不一的海洋装备、工程机械、冶金矿山机械、农业装备、应急救援装备等,加快推进产品系列化。支持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处于产业核心地位的龙头企业,提升发展实力、增强带动作用;巩固汽车轮毂、冶金轧辊等企业优势,提升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增材制造(3D打印)、航空航天部件、高精度齿轮传动装置、精密轴承等企业专业配套能力,形成一大批“专精特新”配套专家、隐形冠军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和重点整机产品,建设轨道交通、汽车、高档数控机床、重型机械和专用设备等产业集群,打造通用航空产品、航空航天部件设备、高端无人机、激光设备等产业园区,优化汽车零部件、节能环保设备、冰雪装备、农业机械等一批产业集聚区。
3.石化产业。聚焦工艺技术先进、产品结构高端、产业绿色低碳、生产安全高效,做优做强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建设沿海石化基地,以曹妃甸和渤海新区为重点,依托大型炼化企业和重大炼化项目,推动石化产业向沿海集聚,推进炼化一体化,着力构建以原油加工为源头、以烯烃、芳烃及下游合成材料为主体、以精细化学品为延伸的“油头化尾”产业链条,打造系列化、高端化产品线,形成产业链集群优势显著的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依托石家庄炼化、华北石化、旭阳化工等大型企业和产业集聚区,按照循环、高效、安全原则,建设现代化化工园区,推动化工企业向园区聚集。着力发展合成材料,按照“控炼、减油、增化”原则,推动炼厂从“燃料型”向“原料型”转变,增强“三烯三苯”、环氧乙烷、乙二醇、苯乙烯、环氧丙烷等基础有机化工原料供给能力,重点发展乙烯、丙烯、芳烃、轻烃产品链条,大力发展己内酰胺、甲基丙烯酸甲酯、高端聚丙烯、聚碳酸酯、聚氨酯、丙烯酸及酯等合成材料及中间体,构筑多系列高端、特色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合成纤维等合成材料产品线,开发高性能专用材料,拓展医疗、工程、机械、钢材替代等领域高端应用。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以化肥、农药、涂料、染料及其助剂、中间体为重点,改造传统精细化工产业,提高工艺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加快发展各类专用肥、复合肥、配方肥,开发生产高效、安全、经济、环保的农药制剂,重点支持水性涂料、环保型染料等产品加快发展。围绕提高价值、替代进口、填补空白,重点发展高性能胶粘剂、高端水处理剂、绿色塑料助剂和表面活性剂、生物法安全型食品添加剂、新型高安全高端饲料添加剂、农药医药中间体、信息用化学品、电子用化学品、生物化工产品等精细化学品,不断拓展、完善、提升精细化工产品体系,增强竞争实力。
4.食品产业。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塑品牌,加快农产品资源大省向食品产业强省转变。重点发展粮油加工、乳制品、方便食品、饮料和酒等四大产业,稳定面粉、食用油、乳制品等基础加工产业规模,巩固乳制品、方便面、天然色素提取物等领域领先地位,大力发展粮油加工产品、高端特色乳制品、焙烤及休闲食品、大众厨房食品、功能食品、调理食品、优质酒和健康饮料产品等,建设覆盖全面、产能匹配、水平先进的食品加工产业体系。积极发展精深加工,推广应用先进加工装备、工艺技术,提高加工效率、提升工艺水平、保障产品质量;鼓励开发优质化、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粮油产品,大力发展蛋白肽、谷朊粉、变性淀粉及衍生物等精深加工产品,支持发展奶酪、黄油、乳清粉、乳铁蛋白等高端乳制品,科学发展功能饮料、婴幼儿配方乳粉、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酒庄酒及专用酒等,加快形成高端、高附加值产品群。切实保障质量安全,完善和提升农产品和食品质量标准,引导和支持农副产品标准化生产,支持企业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推进食品企业HACCP和诚信管理体系认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风险防控体系,落实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打造食品安全标杆省。着力优化产业发展模式,着眼品质管控和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支持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开展从原料到终端产品的一体化经营,完善“种植养殖—产品研发—生产加工—产成品”的产业链条,建立生产加工—物流供应—消费服务闭环产业体系,创新和优化食品产业经营模式。
5.其他传统产业。推动建材、纺织服装等优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产业规模、提升质量效益。严格调控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高耗能产业规模,加快推广应用高能效、低排放先进工艺技术装备,提升城市垃圾、建筑垃圾、污泥、废渣、尾矿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协同处置能力,打造循环经济重要节点产业;积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节能门窗、防火保温绝热材料、环保水性涂料、新型防水材料等绿色节能建材产品,高水平发展水泥构件、玻璃深加工、玻璃钢等建材制品;提升建材产品质量和使用寿命;结合矿山综合治理、生态功能区建设,优化建材产业布局。改造提升棉毛纺和印染行业,推广高效绿色先进技术装备,加快发展精梳高支、多纤维混纺等精品纱线面料,提高毛纺产品精细加工能力。推动服装家纺行业模式创新,加强创意设计,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培育以品牌、质量、设计、文化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推进碳纤维、芳纶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丰富粘胶、涤纶等功能化、差别化产品。拓展产业用纺织品在医疗健康养老、应急公共安全等领域应用,加强工程化服务能力建设。
1.钢铁工艺装备改造升级工程。实施主体装备大型化改造,推广应用烧结机大型化厚料层烧结、低碳环保安全长寿高炉炼铁、新型多功能铁水预处理、顶底复吹智能炼钢等技术,支持企业以电弧炉短流程工艺全部或部分改造替代已有长流程生产工艺,加快推动以链箅机—转窑或带式焙烧机工艺取代球团竖炉工艺,鼓励企业之间通过合资合作方式建设大型链箅机—回转窑、带式焙烧机。争取到2025年,全省钢铁装备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高端装备制造业示范基地建设工程。瞄准市场供给侧和我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短板,坚持承接引进与自主创新并重,瞄准市场需求侧和技术发展前沿,承接一批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和重点区域转移产业,新上一批技术先进、产业链长的重大项目,在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专用装备、节能环保设备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示范基地。
3.“三化合一”示范基地打造工程。依托石家庄循环化工园区,以石油化工为龙头,实施“降油增化”升级改造工程,协同发展特色氯碱化工和现代煤化工,丰富基础化工原料谱系,延伸发展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打造特色化工产业链,把化工原料“吃干榨净”,示范带动化工产业由“粗、重”向“细、轻”转变。
4.食品产业“3910”提升工程。到2025年,全省食品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推进乳制品、葡萄酒、果品深加工3大优势产业基地,隆尧方便面、秦皇岛开发区粮油食品、衡水开发区酒饮料等9大食品产业基地(园区),大名面业、曲周天然色素、南和宠物饲料、邱县、定兴、霸州都市休闲食品等10个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打造乳品、面品、休闲食品、天然植物提取物、植物蛋白饮料、葡萄酒、白酒、淀粉等全产业链。
(二)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信息智能、生物医药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坚持高起点、高水平、规模化发展,扩大产业规模、丰富产品种类、构筑产业链条、增强竞争实力,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地位和市场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1.信息智能。聚焦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要求,突出重点领域,推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系统集成、应用服务一体化发展,打造特色化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信息智能制造业,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现代通信等为重点,发挥第三代半导体、柔性显示、专用芯片、太赫兹、通信设备、机器人等比较优势,嵌入国内外产业链条、完善细分产业链,大力发展相关材料、部件、仪器、设备等制造业,提升整机、终端产品规模和市场竞争力,打造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部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网络设施IPv6升级改造,加快5G网络覆盖和商用推广,完善新一代光纤网络,推进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双向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优化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布局,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改造升级省级北斗导航系统,规划建设低轨卫星互联网地面信关站。布局建设窄带物联网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加快公交、路网、管网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全面增强信息智能产业发展基础支撑能力。加快发展信息智能应用服务,提升数据采集、汇集、整合、存储和利用能力,加强新型虚拟化、大规模并行分析等技术研发和云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发展金融支付、身份认证、信用认证、密码认证等数字信息安全产品,推进区块链技术应用及产业发展,推动智能软硬件、智能运载工具、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领域产品创新及应用,建设一批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环保等人工智能服务示范项目,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
2.生物医药健康。坚持创仿结合、品种优化、链条延伸,建设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及康复器具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基地。优化升级原料药及化学药,支持优势原料药技术创新,加快抗生素、维生素等大宗原料药升级改造,推动原料药向特色化、专利化转变。做大做强丁苯酞、双环醇片等一批重点化学药品,积极开展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等重大疾病新药研发,支持原研药、首仿药、新型制剂等药品创研及产业化。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加快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抗体、疫苗、蛋白及多肽等生物药品,推动需求量大的重组人血白蛋白等品种产业化,探索开展干细胞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和医学示范,形成一批现代微生物药物、基因工程药物、新型生物制剂等研发及产业化成果。加快中药现代化,发展符合GAP规范的道地中药材种植养殖,加强中药新品种、现代中药、天然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中药饮片、植物药提取、现代中药制剂、药用材料等高端中医药产品,鼓励中医药向功能食品、特殊医学配方食品领域延伸,支持以现代化手段开展药物设计、模拟筛选、成药性评价等,推动中药标准化、国际化。培育壮大医疗康养产业,加快发展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产品、康复辅助器具等产业,鼓励开发具备云服务和智能化的移动医疗产品、可穿戴设备等大健康产品,加快功能性食品开发,支持发展特色医疗、健康管理等健康服务,以中医养生、健康信息服务、康养旅游为重点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
3.新材料。坚持以高性能、多功能、绿色化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冶金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高端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加快由原材料大省向新材料强省转变。加强前沿新材料研发,聚焦产品研发、工艺技术、质量标准、应用开发等,支持建立新材料供给端、需求端技术联盟,建立完善新材料产业实验测试、中试等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强石墨烯在锂离子电池等新能源领域的技术攻关和应用研究,开展电磁、力学、射频、耐环境等方向新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研发应用面向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的增材制造专用材料,加快碳化硅单晶及外延材料、砷化镓、磷化铟和单晶锗等第三代半导体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着力发展新材料产品,重点发展以高强高韧高耐磨合金制品、钒钛新材料、高温合金为重点的高端合金材料,以电子气体、办公自动化耗材和静电粉末为重点的新型功能材料,以高性能碳纤维、电工级聚丙烯、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为重点的高性能复合材料,以石墨烯、增材制造为重点的前沿新材料,推进产业化生产和示范应用。建设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相关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完善研发生产、技术服务等支撑体系,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重点建设唐山钢铁及化工新材料、邯郸新型功能材料、衡水新型功能及复合材料、承德钒钛新材料、邢台高温合金、辛集新型显示材料等一批高端材料产业基地。
4.新能源。坚持绿色低碳、经济高效发展方向,加速壮大多元开发、产用并重、配套支撑的新能源产业体系,打造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集中式与分布式开发相结合,合理布局、有序发展风电、光伏发电,加快建设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和张承地区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成一批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积极推进太阳能光热利用。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有序发展农林生物质(含沼气)热电联产,以县域为单位建设生物质天然气工程,稳步发展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推进地热利用示范工程,建设一批地热供暖示范项目。增强绿色电力消纳能力,开工建设一批抽水蓄能电站,鼓励风电、光伏等电站合理配置储能装置,推进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加强新能源电力配套电网和跨区域输电通道建设,深入推进电网智能化改造,积极开展局域电网、智能微网和直流配电网示范、试点,推进“农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光伏+”应用,大幅度提高新能源电力消纳和储存能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积极发展新能源装备,大力发展高效光伏设备、高端风电设备、氢能装备、智能电网、储能装备等,研发生产N型太阳能单晶硅制备、高效太阳能光伏电池等新一代产品,开发大型大容量风力发电机组及配套产品,加快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升级,打造新能源生产和应用装备制造基地。
加快发展氢能产业。围绕“制氢、储运、加氢、应用”重要环节,加强氢能关键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提升,有序开展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张家口、承德地区风电、光伏可再生资源优势,大力推动绿氢制备工程建设,打造国内规模和技术领先的绿氢基地。利用唐山、邯郸、沧州、石家庄循环化工园区等地焦炭、化工等工业副产氢资源,加快提纯升级改造工程建设。加大对氢储运材料研发力度,提高氢气储运能力和水平,满足容量大、体积小、质量轻、安全性高的储运要求。按照“功能集成化、资源集约化、运行商业化”的原则,加快规划布局加氢站,建设加氢服务网络。推动张家口、保定等地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重点在城市公交、环卫、物流、旅游等领域进行商业化推广,推动沿海港口、雄安建材通道等区域重型车辆氢能替代,拓展氢能在分布式发电、通信基站、应急电源、船舶等领域的应用。依托行业骨干企业,加强对燃料电池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研发和攻关,实现高性能燃料电池发动机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以石家庄、邯郸、保定、张家口市为重点打造制氢、运氢、储氢、加氢以及燃料电池汽车等核心装备制造基地。
1.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壮大工程。围绕全省3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和产业生态打造,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营业收入千亿级、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2.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培育工程。每年筛选出100个行业骨干企业和独角兽培育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品牌知名度、资源整合能力、企业家影响力达到或接近国际领先水平的标杆企业。每年扶持10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专精特新”企业,推动创新型初创企业和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参加产业联盟、技术联盟等组织,支持公共服务平台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知识产权、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配套服务。每年扶持1000个科技型初创企业群体,推进科技人员、海外留学归国者、民营企业家以及“创二代”创业者、大学生创业者创业,构建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苗子企业。
3.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优化工程。聚焦全省3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围绕生物医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轨道交通装备、光电与导航、新型显示、高端合金、氢能等产业发展需求,打造涵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的创新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配置资金链、配套供应链、部署服务链、谋划替代链、拓展柔性链,推动“六链”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优化示范典型。
(三)提质升级县域特色产业。突出6大领域、107个重点特色产业集群,以专业化、标准化、精品化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工业设计、创新能力、产品品质、品牌服务,加快特色向特长转变、集聚向集约转变、规模优势向能力优势转变,着力提升发展质效和市场竞争力。
1.时尚消费领域。以纺织、服装、家具、箱包等为重点,紧扣消费需求变化趋势和时尚潮流,着力加强需求满足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打造一批裘皮、针纺、休闲服装和绿色童装等纺织服装品牌,完善一批高档次、高附加值、绿色环保皮革皮毛产品价值链条。构建以绿色板材、装饰材料、板式家具、绝热节能材料、定制化整体家居为主体的一站式美居家具供应基地,建设产品多元化、营销品牌化、市场国际化的中高端自行车(童车)制造基地,完善和提升集分梳、纺纱、设计、织衫、制衣、销售等为一体的羊绒产业链,加快箱包产业向“设计、品牌、智造”三位一体转型,推动宠物食品向宠物繁育养、宠物用品、宠物玩具加工、宠物医疗、宠物会展等多业态拓展。
2.民生健康领域。以食品、中药、体育用品等为重点,着眼民生健康需求,突出主导产品,完善产业配套,着力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水平。推动健康食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强化食品高端原材料供给,大力发展果蔬禽蛋、饮品饮料、休闲食品、生物基制品、天然色素等特色产品,推动中央厨房、食品冷链物流、餐饮服务等一体化发展。繁荣中药材交易市场,发展中药产业,推广中药文化,建设一批道地中药生产基地。围绕医药中间体、诊断检测试剂短缺药、体外诊断设备、植介入生物医学材料等,建设一批特色医药、医疗器械、健康服务等产业园区。围绕体育器械、健身器械、户外运动休闲装备、康复辅助器材等,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3.材料延伸领域。以电线电缆、玻璃制品、橡塑制品、复合材料等为重点,加强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成果转化,优化协作配套,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大力发展高品质、高性能、多功能材料加工制品,满足生产生活需求、融入高端制造供应链。围绕电力电缆、通信电缆、车用电缆等优势产品和超导电缆、盾构机电缆、机器人电缆、核电站专用电缆、海工电缆等特种产品,打造骨干企业引领、中小企业配套的全国线缆智能产业策源地。开发生产优质基片玻璃、光伏玻璃、超薄电子玻璃、特种玻璃等平板玻璃产品,着力发展艺术玻璃、装饰玻璃、日用玻璃等精深加工制品,打造玻璃生产加工基地。围绕聚丙烯橡塑制品、高性能胶管胶带、工程橡塑、汽车橡塑等橡塑制品,推广应用先进再生利用技术与装备,提升绿色节能生产水平。大力发展高端玻璃钢制品、高端碳纤维复合材料、航空航天用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等产品,打造北方新型玻璃钢/复合材料创新与生产基地。
4.中场配套领域。以汽车及装备零部件、金属制品等铸造和再制造部品部件为重点,以强化主导产业、龙头企业配套为目标,推动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竞争实力协同提升。鼓励优势集群建立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工艺技术创新和联合攻关、打造“设计平台+检测平台+中试工厂+配套网络+量产基地”的系统平台。重点发展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制动器、电机、电控、锂电池、汽车电子等关键零部件,强化整车及新能源汽车配套。巩固网纱、窗纱、钢板网等优势产品,发展石油钻井、化工、医学、航空航天等领域高端丝网产品,打造世界网器技术研发中心、制造基地、交易流通中心。着力发展高压特种管件、油气管道、电力管道等高、新、特、精管道管件,打造国内一流管道管件制造基地、国际管件贸易物流基地。巩固标准件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核能、风电等领域高端标准件,打造配套协作体系完善的标准件产业集群。支持开展特种压铸、半固态铸造、精确检测及修复、铸造仿真等先进工艺技术攻关,推动机床铸件、汽车模具、工量具、平台铸件等优势产品精品化,加快发展镁铝合金、海工装备铸件、轨道交通铸件等高端产品。重点发展汽车、医疗器械、机器人等高档精密轴承,打造由核心企业、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构成的特色轴承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石油钻采等再制造产业,推进医疗设备、机床、油气田装备等关键件再制造。
5.先进装备领域。以智能装备、农机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装备等为重点,突破一批核心零部件,开发一批带动性强的重点整机产品,实现一批特色装备本地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高档和专用数控产品、矿山装备、智能电网装备、立体停车装备、纸盒纸袋机、瓦楞纸箱机、捆扎机、打标机等智能化装备。突破智能农机作业信息感知、决策智控等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发展播种机、收获机械、大马力拖拉机、割草机、捡拾压捆机、青饲料切碎机、饲料压粒机等“耕种管收运贮”先进农机装备。重点发展燃煤锅炉及工业窑炉除尘脱硫、污水处理成套设备、生活垃圾分选、工业固废处理、海水淡化等环保设备,引导企业向系统集成和设计、制造、施工、运维一体化发展。
6.数字科技领域。围绕新型显示、大数据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配套材料、元器件、设备部件及周边整机产品,支持发展产品设计研发及数据采集、存储、分析等科技服务,提升配套能力和水平,完善产业链条和产业生态。推进OLED发光材料、彩色光刻胶、触控一体化显示模组等项目建设,吸引高水平掩膜版、显示芯片、光学膜、终端整机等企业落户,打造区域柔性显示产业基地。推动网络机柜、机车机箱、工业控制机箱、电力控制机房等产品高端化,发展整机产品,建设北方电子机箱产业基地。依托绿色数据中心和大数据平台,发展绿色智能服务器和光通信、安防、高效制冷等设备,开展大数据科技服务,打造大数据中心和相关产业集群。积极发展5G射频前端模块核心器件、智能终端用传感器等,推动半导体材料、微电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高端电子材料研发生产,打造电子信息材料及部件产业集群。
1.特色产业2.0蜕变升级工程。深挖各县产业特色和优势,强化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理念,聚焦提升县域特色产业创新驱动、融资上市、数字化转型、招商引资等四大能力,优化集群产业生态,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县域特色产业。
2.特色产业绿色化改造示范工程。推进园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开展绿色设计示范、绿色供应链示范。力争到2025年省级绿色工厂突破200家、省级绿色园区突破20家。
3.特色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工程。鼓励集群企业、行业组织、高校等共同打造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标准推广、人才培训、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物流配送、电商平台等多功能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平台资源共享,形成全价值链条公共服务体系。
(四)扶植培育高潜力未来产业。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先机,着力整合产业资源,支持发展有基础、潜力大的产业,谋划布局前瞻性、先导性、颠覆性未来产业,突破一批重点领域,构筑产业梯次迭代升级体系。
1.应急产业。聚焦救援处置、监测预警、预防防护等防灾减灾救灾重点领域,推动产品创新、产能扩张、产业集聚,加速提升应急产业综合实力。重点发展新型应急通信指挥装备、高精度应急预测预警装备、高可靠风险防控与安全防护产品、紧急医学救援专用装备、特种交通应急保障技术装备、消防矿山等抢险救援技术装备、事故处置和危险环境专用装备等,研发壮大一批人工智能、物联网、5G、AR/VR、北斗定位等新一代高技术产品,推进应急产品专业化、系列化、标准化,建立现代应急装备产业体系。增强应急保障能力,以市场需求小、经济效益低、应急保障不可或缺的产品为重点,建立生产能力动态化储备体系,鼓励相关企业建设柔性化生产线,保障紧急状态转产需要,健全应急物资收储机制,拓展应急物资和装备覆盖范围,提升储备效能,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社会机构、事业单位、家庭多元化多层次物资储备和管理体系。完善应急服务体系,围绕应急救援、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检验检测等领域,提高突发事件保障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和社会化服务能力,培育安全培训、应急安全体验、灾后心理康复疏导及恢复等应急服务,构建多种形式的新型应急服务保障体系。
2.近零能耗建筑。坚持建筑规模化、制造品质化、服务标准化,以推广近零能耗建筑为引领,建设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近零能耗建筑产业基地。发展材料及设备部品制造,围绕装配构件等结构材料、节能型装饰材料、保温密封防水等专用材料、节能门窗等,推进传统建筑材料和部品升级换代,开发新型产品,提升质量和档次,提高深加工率,着力发展高效储能、热泵、热回收设备、空气净化设备等衍生设备,研发防水隔汽膜和透气膜、真空绝热板等一批新型产品,完善产品体系。提高建筑工艺技术水平,围绕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提高研发设计、施工装修、标准检测等技术水平,不断降低近零能耗建筑成本,培育装配式建造、3D打印机械与材料、工地信息化管理、智慧建造软件研发等新产业,完善建筑集成系统等全生命周期支撑体系。提升运维服务水平,建设智能化建筑设施系统,搭建信息化运维管理平台,发展智慧感知、物业通讯、运维互联等智慧运维产业,鼓励物业管理配套升级。推动拆除再利用技术研发,发展旧建筑改造服务、建筑分解拆除施工、建筑废弃物清洁转运、建筑废弃物回收分解与再利用制造等静脉产业。
3.康复辅助器具。坚持产品制造智能化、配置服务专业化、研发设计高端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发展方向,完善医疗康复护理机器人、健康可穿戴设备、竞技类辅具产业链条,推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转换延伸。立足老弱病残人群的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健康服务需求,重点发展医疗康复机器人、健康可穿戴设备、智能护理机器人、竞技类辅具等领域,加速推进智能床、智能轮椅、康复治疗器械、健康监测检测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等产品研发,培育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着力打造石家庄、秦皇岛、保定、衡水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基地,张保廊唐环京津产业带和一批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到2025年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产业发展水平跻身全国前列,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推进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康复辅助器具应用标准规范体系,培养康复治疗师、辅具评估师、辅具适配师等人才,在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城乡社区配置服务(租赁)站点,增强服务供给能力。
4.未来产业。围绕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区块链、太赫兹等重点领域,加强谋划布局和产业孵化,加快产业突破,打造未来产业发展先行区、新高地。导入前沿技术,紧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趋势,组织推进科技前沿攻关和前沿技术引进,动态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计划,滚动支持一批产业化项目。布局前瞻性产业,以人工智能、新一代互联网、AR/VR、基因技术等为重点,引进培育一批头部企业,推动一批核心技术向产品转化,实现从0到1突破,协同京津打造前沿产业链。培育颠覆性产业,以太赫兹、区块链、量子通信、碳基芯片等为重点,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落地,形成一批先导性产品,完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发展颠覆性产业集群。
1.高潜力未来产业孵化平台建设工程。围绕高潜力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创新创业需求,建设以高潜力未来产业为特色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星创天地等各级各类众创空间,全方位、多角度地为相关企业提供从种子期、创业期发展到快速成长阶段的技术平台、投融资、市场拓展、人力资源等综合化服务,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产业链培育模式,为高潜力未来产业发展提供重要载体。
2.高潜力未来产业服务载体建设工程。建设一批促进创新的高潜力未来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术评价、技术交易、质量认证、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搭建高潜力未来产业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建立网上技术大市场,为未来产业创新成果产业化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配置,提供技术向产业的转化全流程便捷化服务,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专业化与市场化相互动的共享平台,加快未来产业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
3.高潜力未来产业展示场景创建工程。依托雄安新区和重点开发区、高新区等高潜力未来产业集聚区域,整合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优势资源,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区块链、太赫兹等未来产业重点领域,选取一批前沿性、可演示、互动性较强的科技创新成果,建设高潜力未来产业展演展示中心,展示宣传最新科技创新成果。举行高端论坛,提升高潜力未来产业的影响力,吸引全球科技创新资源。
(五)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以产业结构转型、居民消费升级需求为导向,提质升级传统服务业,发展壮大新兴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融合共生,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着力扩大有效供给。
1.现代商贸物流。全面提升商贸物流业现代化、智慧化、绿色化、国际化水平,加快构建立足京津冀、融合城乡、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加强国际国内物流大通道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拓展国际物流航线,推进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图定化运营。抓好唐山市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推进石家庄、保定、邯郸、秦皇岛、沧州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推进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传统商贸流通企业改造升级,与生产基地、产业聚集区、物流园区加强对接合作,建设流通枢纽节点。大力发展公铁空水多式联运,持续推进“公转铁”“公转水”,推动物流行业信息化、可视化发展,推进车货运站协同联动,推广应用智能运载装卸设备,建设完善物流公共信息、数据交换和在线监管平台。畅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通道,持续推进快递行业“两出一进”工程,健全县、乡、村物流寄递体系,实现全省行政村快递服务100%全覆盖。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持续改造提升传统商业形态和步行街,抓好便民市场建设,推动建设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打造一批特色商贸小镇、智慧街区和“智慧商圈”。推动商贸流通行业品牌化、标准化发展,提升购物、餐饮等传统业态,布局体验式、互动式新兴业态,培育发展特色品牌、非遗技艺和老字号,引进培育发展品牌连锁便利店。推动传统流通企业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冀商触网行动,抓好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级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的创建,加强唐山、石家庄、雄安新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培育发展夜间经济,打造一批试点示范街区。
2.文体旅游。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文化产品和旅游商品创意水平,创排优秀文化剧目,发展非遗产品和非遗衍生品,抓好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加快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抓好A级景区、全域旅游示范县、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创建工作,推进长城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持续推进景区及周边服务设施改造提升,加快发展红色旅游、短途游、自驾游,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网红打卡地和自驾游营地。推动体育产业规模化集聚发展,提升体育产业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传统体育消费,大力培育新兴体育消费。加快发展张家口奥运经济、秦皇岛海上运动、石家庄都市体育,培育太行山和燕山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带、秦唐沧滨海运动产业带,打造张承冰雪产业聚集区、冀中南特色体育产业聚集区、石廊沧张定州体育用品制造聚集区。
3.金融服务。加快培育金融行业市场主体,引导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进入金融产业,鼓励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完善市、县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推动金融资产管理、金融租赁、信托投资、财务管理、消费金融、融资担保、融资租赁等行业快速发展。加大“引金入冀”步伐,积极承接北京金融机构向我省疏解,吸引省外银行、证券、保险和各种基金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协调促进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金融机构、大型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在冀机构扩权升级,加快外省股份制银行在冀扩网布点。做大做强河北产业投资基金,推动河北股权交易所加快发展,加快雄安金融改革先行试验区建设,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推动金融行业数字化发展,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完善县、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积极发展面向“三农”、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加强金融风险预警防控,严格政府债务管理,打击非法集资行为,全面化解企业债务风险,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1.现代物流提质工程。完善物流枢纽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做大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航空物流枢纽。推进智能化、自动化码头建设,开展物流供应链试点,提升全程供应链物流能力。优化运输结构,到2025年,集中大宗货物80%以上实现铁路运输。
2.服务标准建设工程。推广传统服务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加强新兴服务领域省级地方标准研制。积极开展服务标准、服务认证示范,推动企业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全面实施。
3.平台服务共享工程。按照共享发展的理念,着力发展平台经济,完善煤炭、钢铁等大宗原材料交易平台功能,搭建一批国际物流服务平台、跨境电子商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打造一批省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4.现代服务业区域协同工程。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承接北京区域性批发市场、物流基地等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争取国家级出版社、杂志社、培训中心到我省建设文化产业基地;与京津共同开发文化、旅游等资源,在环京津周边地区布局休闲度假、文化健身、商贸流通等服务设施。
(六)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前提,聚焦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构建都市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体系。
1.发展科技农业。加快推进品种培优。实施现代种业提升行动,加强农业种质资源调查和农业种质资源库(场、区、圃)建设,组织农业创新团队联合攻关,大力提升良种育繁推体系建设和服务水平。到2025年特色优势产业种子繁育基地面积达到60万亩以上,重点作物和畜禽水产育种创新能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提高设施装备水平。适应机械化、智能化、远程可视化发展趋势,改进传统果蔬大棚。着眼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废弃物收集利用水平,推进畜牧水产养殖设施设备现代化。瞄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绿色高效智能农机及配套技术。到2025年设施蔬菜面积提升到30%以上。加强科技服务水平。建设1000个农业创新驿站,把驿站打造成农业科技创新要素聚集地、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园和特色产业发展引领区。以19个省级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和农业创新驿站为龙头,建立覆盖所有乡村、服务到项目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到2025年主推技术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
2.发展绿色农业。推进节水节肥节药。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精品农产品生产基地等全面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实现节水品种全覆盖。强化农药减量控害,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绿色防控产品,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达到60%和50%以上。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和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提档升级行动,设施先进完备的一级规模场比例由15%提高到35%。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回收,到2025年基本实现秸秆全面综合利用。推进农业生态修复治理。推动各地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确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以上。推动渔业绿色发展,压减捕捞总量,加强渔业资源养护,积极发展海洋牧场。
3.发展品牌农业。打造高端精品。依托特色优势产业,筛选100个名、特、优、新农产品以及具有传统影响力的产品,在品种、外观、口感、储运保鲜等方面,实行全链条标准化管控,满足高端消费群体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提高附加值,实现高收益。强化品牌设计。精准定位目标市场和消费群体,借鉴工业设计理念,强化农业品牌创意塑造。每年举办“农业品牌创新创意大赛”“品牌专家专题对接会”“品牌设计展”等相关活动,提升品牌形象、辨识度。强化品牌营销。利用央视和新媒体等优势平台,举办品牌代言、社会评选等各类推介宣传活动,扩大“冀”字号农产品市场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瞄准个性化消费需求,在北京实施品牌农产品“六进工程”,创新品牌营销方式,开展精准营销。到2025年全省培育高端产品品牌100个以上。
4.发展质量农业。健全产品标准体系。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推动全省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不断提升,争创国家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和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集成应用基地,培育农业企业标准“领跑者”,到2025年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强化农产品检测。加大“双随机”抽样力度,确保监测品种和范围全覆盖。强化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覆盖,全省农产品抽检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加强质量监管。优化省级监管追溯平台功能,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六挂钩”机制。健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推进机制,逐步实现食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追溯管理。加大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力度,每年全省定量检测7.5万批次以上。
1.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工程。集中打造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谷子、精品蔬菜、道地中药材、优势食用菌、沙地梨、优质专用葡萄、山地苹果、高端乳品、优质生猪、优质蛋鸡、特色水产等12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0个高端精品。
2.现代种业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建设1个省级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20个展示评价试点、40个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促进品种更新,保障良种供应。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每个产业集群培养引进1-2个国内外种业科技领军人才和育种攻关团队,全省打造5-10家在全国具有领先水平的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
3.实施奶业振兴工程。每年繁育优质母牛6万头以上,培育具有世界先进生产水平的优秀种公牛10头,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20万头以上。到2025年培育具有世界先进生产水平的优秀种公牛45头以上,建设平均单产10吨以上高产奶牛核心群20个,奶牛存栏达到154万头,平均单产达到9吨。
4.农业产业化工程。实施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十百千工程,到2025年省农业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额(交易额)超百亿的企业达到10家、年销售额(交易额)超十亿元企业达到100家,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000家。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对接、与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一)补短板强弱项,打造现代化产业链。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突出主导产业产业链供应链,准确谋划定位价值链体系,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打造更强创造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1.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瞄准我省产业基础存在的短板领域和薄弱环节,以重点行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创新发展需要为导向,聚焦市场需求量多、质量性能差距大、对外依赖程度高的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工业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高技术产业化、工业强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等项目。以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疗设备等高端装备专用零部件为重点,全面提升产品性能,大幅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加快发展智能硬件、智能汽车、机器人等新型终端设备用先进操作系统,加快发展一批基础性、通用性工业软件,全面提升稳定性和成熟度。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合金、特种纤维、生物医药等所需的关键基础材料。
加强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打造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前瞻技术、战略性技术承载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机制、落地通道,突破产业基础瓶颈。全面加强标准、计量、认证和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健全完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制定和实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产业质量、安全、卫生和环保节能标准,加快提高校准测量能力,有效发挥标准引领作用,提升产业基础领域话语权、竞争力。
发展新型产业基础设施。围绕“新基建”和国家重大专项,完善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通信网络设施,加强超级计算、分布式计算基础设施和云计算中心等建设,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共同打造协同研发、测试验证、数据利用、交流合作、咨询评估、创业孵化等公共创新服务载体。聚焦重点产业链和产业关键环节,围绕开发试制、技术支持、维护技术先进地位,打造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和工艺集成功能并不断自我优化的现代核心工厂,进一步提高专业集成、“母工厂”等产业基础能力。
2.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聚焦钢铁、石化、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信息智能、新能源等领域18个重点产业链,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对标行业先进水平,改造提升钢铁、石化、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农业机械、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链,巩固提升竞争优势;培育引进一批产业链核心企业,加快实施一批产业化示范项目,完善配套生物医药、太阳能光伏、氢能、大数据、机器人、现代通信、新型显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培植竞争新优势。
支持产业链重点企业稳定发展。鼓励企业大力开拓多元化市场,积极对冲外需萎缩影响,努力保障在全球产业链中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和关键产品生产出口。支持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推动解决标准资质、营销渠道、资金周转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同线同标同质”发展。加快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大力推进兼并重组、优化升级,打造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石化产业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培育世界一流石化企业;利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机遇,培育汽车制造、电子信息、互联网等领域跨界融合、创新发展的领军企业;加快培育集咨询设计、系统集成、工程承包和全程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装备制造企业集团。
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针对产业链可能出现的区域化、分散化、本地化等调整变化,积极主动予以应对,巩固和拓展我省在全球重点产业链中的地位。以“一带一路”区域为重点,完善“走出去”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国别指导目录,强化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总结推广河钢塞钢成功经验,推广“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建设模式,推动钢铁、汽车、建材、光伏等优势产业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强化国际循环影响力。指导企业积极维系既有产业关系,加强与跨国公司、行业领军企业的战略合作,密切产业配套,强化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争取更多的关键零部件、基础原材料进入全球配套体系。准确把握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向,通过全球资源利用、业务流程再造、产业链整合、资本运作等方式,整合和集成世界性的创新资源、要素资源,推动产业国际合作由加工制造环节为主,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延伸。
3.提升供应链安全稳定性。增强供应链韧性和自主可控能力。聚焦薄弱环节和稳定风险,加强分析评估,强化安全管理,保障供应链安全稳定。引导企业增强供应链风险防范意识,培育一批现代供应链管理企业,探索建立行业性供应链管理平台,加强供需动态匹配。以对外依存度高的关键技术、原料、产品、设备和备品备件等为重点,指导企业拓展供应渠道,匹配备份供应商,推进供应多元化、可替代。发挥京津冀港口群、机场群、大型物流枢纽等优势,借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打造国际经贸合作桥头堡。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治理,推动供应链稳定国际合作,努力形成多渠道、多层次供应链稳定保障体系。
推进供应链智能化发展。推动互联网、感知技术和在线检测控制装置等先进科技在供应链各关键节点的应用,打造全链条、场景化监控体系,实现供应链可视化。积极应用区块链、大数据等现代供应链管理技术和模式,加快数字化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补齐供应链硬件设施短板。引导企业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供应链领域的集成应用,加强数据标准统一和资源线上对接,推广应用在线采购、车货匹配、云仓储等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提高供应链整体应变能力和协同能力。
推动制造型供应链向服务型供应链转型。鼓励企业向供应链上游拓展协同研发、众包设计、解决方案等专业服务,向供应链下游延伸远程诊疗、维护检修、仓储物流、技术培训、融资租赁、消费信贷等增值服务。支持供应链核心企业及服务企业建立集研发设计、集群决策、集中采购、生产组织、设备协作、物流分销、品牌营销等功能为一体的协同制造服务平台,推动供应商、生产商、中间商和零售商系统对接,实现需求、库存、生产和物流信息实时共享,提高协同计划、自动预测、精准制造和快速补货能力,促进个性化需求与柔性化生产有效衔接。
4.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合作水平。打造京津冀一体化产业链体系。按照“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的总要求,根据我省在京津冀区域功能定位,与京津产业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协同打造产业链集群、产业链生态,有效提升域内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加快雄安新区集中承载地建设,依托5个协同协作平台、4个特色专业平台、33个个性化平台,加快落实产业对接、承接产业转移成果,推动一批高端装备、大数据中心、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商贸物流等产业项目落地。对接京津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协同谋划产业发展布局,全面完善区域协同产业链,共同建设重点产业链生态体系,一体化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深度融入国内产业循环体系。主动加强与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等区域合作,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供应链强链补链对接合作点,加强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技术转让、工业设计、数字经济等合作,推动沿海知名企业和机构在我省建设产业飞地、物流园区、金融机构等。按照西部大开发战略布局,推动钢铁、建材、工程机械、食品加工等行业对接西部市场,在当地建设一批产业转移区、合作示范区;鼓励企业在西部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区、矿山资源后备接续基地、风电等新能源开发项目。充分发挥雄安新区、冬奥建设、临空经济区、沿海和产业集聚区的热点效应,高水平引进高新技术、航空服务、海工装备、医疗康养、现代农业等高端产业项目,打造合作开放新高地。
提升区域协作配套水平。围绕龙头企业、核心产品,运用物联网和EDI等现代电子商务技术,整合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就近布局配套企业,促进专业化分工协作,打造以龙头企业、核心产品为主导、以协作配套企业为节点的供应链体系。加强产业链区域协作,积极引进省外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在应急、装备、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谋划开展系列产业对接活动,加快推进产业链关联项目建设,推进区域产业链优势互补、深度融合。
1.产业基础再造行动。加强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前瞻技术、战略性技术的研究,协同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技术合作攻关,突破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工业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等瓶颈制约,推广先进基础工艺,夯实产业技术基础。
2.重点产业链打造行动。聚焦钢铁、石化、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农业机械、食品、纺织服装、生物医药、太阳能光伏、氢能、大数据、机器人、现代通信、新型显示、冰雪装备、近零能耗建筑、临空产业、金融科技等18个重点产业链,谋划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创链项目。
3.增强供应链安全行动。围绕汽车、轨道交通装备、信息智能等重点产业领域,支持龙头企业建立供应链管理平台,形成常态化风险预警、应对、保障机制和体系;围绕原材料、中间产品、技术服务等环节,加强与国内外优势企业供需合作,推进供应渠道多元化,确保供应链安全稳定。
4.区域产业链供应链集群打造行动。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装备、医药健康等重点领域,协同京津,加快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关联项目建设,构筑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相对完善、竞争力强的区域性产业链供应链集群。
(二)提能力攻关键,增强科技创新动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面向产业转型升级战略需求,壮大创新主体、筑牢创新基础、整合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系统布局科技创新链条,提高科技实力和创新体系效能,增强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支撑。
1.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基础研究能力。聚焦主导产业相关基础学科,实施基础研究“攀登计划”,集成跨学科、跨领域、跨单位优势力量,谋划布局氢冶金、先进材料、合成生物等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中心,支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依托优势高校和一流学科,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领域组建一批省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提升创新平台能级。聚焦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技术,在重型机械装备、空天网络安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石油勘探等领域积极争取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优化、调整和新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系统提升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研发能力。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完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政策,健全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承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推动创新要素向创新联合体集聚。建立创新企业梯度培育机制、精准支持机制,引进培育一批前沿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
提高科技创新供给能力。推动京津知名科研院所、高校在冀设立分支机构或技术孵化中心,支持省内高校与当地政府、驻冀院所、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及研发体系,依托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搭建产业技术研发平台、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和综合创新管理平台,依托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重点产业集群建设一批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组建多主体投资、多模式组建、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增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活力。
打造产业协同创新高地。规划建设雄安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积极承接北京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疏解转移,推动一批国家重大科研设施、科研机构落地,加快建设雄安国际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探索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加速布局高端科技创新平台、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构建国际化创新服务体系、全链条科技企业培育孵化体系,打造全球创新高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京津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积极承接京津科技创新资源外溢,推动建设河北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形成一批环京津科技园区、协同创新重要节点区,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中试基地,打造京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载高地。
2.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突出主导产业、重点产业链,瞄准制约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核心环节、关键短板,系统性整合创新资源,加大创新投入,聚集精锐创新力量,打造一批研发创造、商品化、社会效用化各环节相对完整的创新链条,形成科技攻关能力体系。围绕先进金属材料、输变电设备、太阳能光伏等传统优势领域和氢能、现代通信、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部署一批共性先进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链,推动制造业产业链价值提升。围绕区块链、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超前部署产业化研究,加快建设应用场景,形成自主可控、协同高效、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链。围绕京津冀具有协作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对接京津创新资源,创新合作机制,打造若干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链。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统筹项目、人才、平台、资金等资源,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突破一批国际一流技术、开发一批国内空白技术、攻关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布局一批前沿重大技术,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锻造产业和产品“杀手锏”。围绕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转化应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研发推广一批重大战略产品。围绕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竞争力,突破一批技术缺失和技术短板,攻克一批技术制约瓶颈。围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领。
- 标签:本站
- 编辑:朴敏英
- 相关文章
-
河北省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十四五”规划
北极星固废网获悉,河北省人民政府发布《河北省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十四五”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
-
作为阜阳人你知道阜阳有多少家A级景区吗?
作为一个阜阳人,我们经常出去旅游,去这里玩,去哪里玩,周末游,国内游,出境游,大巴游,火车游,飞机游,邮轮游,阜阳的A级景区你去了几个呢?你…
- 安徽阜阳有个5A级景区被称为天下第一农民公园非常值得一游
- 天津牵引车M3000S服务站诚信企业「德旭」
- 《广东省建筑垃圾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发布!
- 皖美微旅游发现阜阳别样之美
- 数读安徽系列(九):安徽各市A级旅游景点数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