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阜阳生活  生活

高举伟大旗帜  共圆伟大梦想 奋力谱写新时代富民兴桂的壮美华章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掀开了广西历史新篇章。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国党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广西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八桂大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党的以来,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高举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全区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边疆巩固安宁,生态环境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干部群众精神振奋,阔步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些成就的取得,充分体现了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充分展示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充分展现了各民族大团结的美好图景。

  广西是具有光荣传统的红土地。广西各族人民很早就接受党的主张、拥护党的纲领、认同党的道路,义无反顾投入到党领导的洪流之中,为中国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后,全区各族人民继承和弘扬光荣传统,一心一意跟党走,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到维护各民族大团结,从推进改革开放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参与西部大开发到促进中国—东盟开放合作,从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到兴边富民强边固防,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从未犹疑、从不动摇。

  党的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总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在思想上上行动上同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习总对广西特别关怀、寄予厚望。2015年3月,习总参加全国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广西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2017年4月,习总又亲临广西视察,提出“五个扎实”新要求,为新时代广西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全区各族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把贯彻“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扎实”新要求作为工作主线,着力盘活开放发展这一盘棋,打好精准脱贫这一硬仗,落实协调发展这一要求,激活改革创新这一动力,发挥好生态环境这一优势,抓好党的建设这一根本保障,扎实推进富民兴桂事业,奋力谱写新时代广西发展新篇章,推动全区各项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是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取得的,是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取得的。

  60年来,广西的每一步发展、每一点进步,无不凝结着党的深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党中央、国务院对广西各项事业发展倍加重视厚爱,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基础设施、民生保障、脱贫攻坚、财政转移支付、干部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倾斜和扶持,尤其是把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左右江老区振兴、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对广西改革发展起到了引领性、决定性的作用。全国各兄弟省区市、港澳台地区和大批央企民企纷纷伸出援助之手,通过工厂迁移、产业转移、项目投资、扶贫协作、人才培养、劳务合作等形式对广西倾力帮助支持,助力广西加快发展。这一切,让广西各族干部群众备受感动和鼓舞,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无比温暖,更加坚定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高度自觉。

  中国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领导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核心领导力量。广西60年发展的实践证明,始终坚持中国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区各项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根本保证。迈入新时代,我们一定更加坚定不移跟党走,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的正确道路,确保广西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广西实现由低收入阶段向总体中等收入阶段、由全国交通末梢向区域通枢纽、由相对封闭的边陲地区向面向东盟开放前沿、由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转变,谱写了祖国南疆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7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20396.2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1955元,分别是1958年的832倍、371倍,三次产业结构由1958年的51.8∶27.7∶20.5调整优化为14.2∶45.6∶40.2。我们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生产了全国60%以上的甘蔗、约50%的蚕茧、45%以上的木材,成为重要的秋冬菜、园林水果、富硒农产品等生产基地。我们持续推进工业强桂战略,大力振兴实体经济,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着力抓创新、创品牌、拓市场,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形成食品、汽车、机械、有色金属等10个千亿元产业,成为重要的汽车、铝产业、木材加工等生产基地。我们加快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数字经济、分享经济、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方兴未艾,形成一批各具特色、业态多样、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广西“八山一水一分田”,各族群众长期受行路难、用电难、用水难等困扰。我们坚持以愚公移山之志,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重点推进“高速县县通、高铁市市通、民航片片通、内河条条通”建设,内外交通便捷度全面提升,成为首个开通高铁、地铁的民族自治区。目前,全区高铁营运里程1771公里,通达区内12个市和周边所有省份;高速公路总里程超过5000公里,91%的县通高速公路;沿海和内河港口年吞吐能力分别达2.5亿吨、1.1亿吨;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超过2400万人次。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0.61%提高到2017年的49.2%,农村实现村村通水、通电、通硬化路、通广播电视、通网络信号,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技事业突飞猛进,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和拥有量增长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特别是在世界上最早成功试种籼型杂交水稻、培育出世界首例亚种克隆水牛、研发出世界首台可再生空气混合动力柴油发动机等,不仅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而且为国家科技进步作出了贡献。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17年高新区工业总产值、总收入、实现利税分别为2001年的45.87倍、40.41倍和44.86倍,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生态环境保持一流。习总强调,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我们牢记总的嘱托,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区、生态惠民,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决打好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和宜居城市建设,深入实施生态经济“十大工程”,不断提升绿水青山的颜值、彰显金山银山的价值,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互促双赢。2017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2.31%,比1958年提高39.09个百分点,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走出了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人民群众幸福感高的绿色发展道路。

  加快民族地区发展,逐步缩小与全国的差距,不仅是重大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问题,既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经过60年的发展,广西虽然实现长足进步,但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区情仍未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很突出。我们一定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突出抓好发展战略谋划、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力转换、发展环境优化、发展成果共享,持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走出一条既符合党中央要求又具有广西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习总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以来,我们大刀阔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激发发展动力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广西波澜壮阔的改革从农村发轫,随后从农村到城市,从局部到全面,从发展商品经济到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越迈越大。党的以来,我们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先后推出127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尤其是行政审批、商事制度、财税体制、沿边金融、农村综合改革、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等一批具有广西特色的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重大改革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北部湾经济区率先实现异地城市通信、金融、社保、口岸通关等服务同城化、一体化,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稳居西部省(区)和边境省(区)前列,农村金融改革“田东模式”成为全国先进典型,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重大进展。

  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习总指出,广西有条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要立足独特区位,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全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推进关键项目落地,夯实提升中国—东盟开放平台,构建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我们牢记总嘱托,立足区位优势谋划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南向重点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为载体,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北联重点畅通联系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甘肃等地的大通道,把“一带”与“一路”高效衔接起来;东融重点融入和对接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借力东部地区加快发展;西合重点联合云南等省份,加强与越南、缅甸、老挝等湄公河国家合作,努力走活开放发展这盘棋。务实推进以东盟为重点的开放合作,连续成功承办15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及一系列重大活动,参与推动泛北部湾、大湄公河次区域、中越“两廊一圈”等多区域合作,推动形成中国—东盟合作的“南宁渠道”。坚持以项目合作和园区建设为依托,大力推动跨境经济合作、互联互通建设,开创中马“两国双园”等国际合作新模式,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铁海联运集装箱班列班轮常态化运行,成为促进西部地区更高水平开放开发的重要引擎。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推进与东盟、外交、经贸、人文的开放合作,与东盟国家缔结54对国际友城。大踏步“走出去”,对外投资涉及5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572.1亿美元,是1978年的212.4倍。东盟连续17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桂港、桂澳、桂台合作不断深化,成功举办14届桂台经贸文化合作论坛,在多区域合作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民族地区要发展、要进步,必须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道路。我们一定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扎实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开放再扩大,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在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中不断取得新进展,在更大范围和更广领域融入全国、走向东盟、拥抱世界。

  习总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顺应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切实增强各族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我们坚持把富民作为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导向,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7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502元、11325元,是1978年的105倍和94倍。各族群众消费能力明显升级,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空调、移动电话、家用电脑等已经普及,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度提高,旅游、体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消费成为时尚。2017年,全区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降至33.2%,比1980年下降24.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降至32.2%,比1980年下降31.3个百分点。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年的3.65平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31.8平方米,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广西集“老、少、边、山、库”于一身,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从解决温饱问题入手,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解决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等为突破口,相继开展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加大人财物专项投入,动员全社会合力扶贫攻坚,贫困地区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党的以来,我们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的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面打响“攻坚五年、圆梦小康”脱贫攻坚战,扎实推进“八个一批”“十大行动”,脱贫攻坚成效显著。2012—2017年,全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09万人,年均减贫118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8%降至2017年底的5.7%,实现1999个贫困村、11个贫困县摘帽。在国家组织开展的2016年、2017年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广西连续2年获得“综合评价好”等次。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我们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多年保持在3.5%以内。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在民族自治区中率先实现国家“两基”目标、率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西部地区率先实施职业教育攻坚工程,在全国首创多元普惠性幼儿园机制。全面推进健康广西建设,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医院(卫生院)、病床数、卫生技术人员成倍增加,全区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从1963年的60岁提高到77.03岁,巴马等长寿之乡世界闻名。切实加强社保工作,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同步全覆盖。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最深厚的源泉在人民,最根本的归宿也在人民。我们一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持续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起来,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发展前进一步、民生改善就跟进一步,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年来,我们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重大责任来坚守,深入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建设,不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扎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

  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我们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全过程,充分利用每年举行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和自治区、自治县、民族乡逢10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集中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在全社会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民族团结主旋律,使“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牢牢扎根于各族干部群众心中。坚持重在交心、重在平时、重在行动、重在基层,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等“六进”活动,涌现出一大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区(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支持引导各族人民群众共居共事共学共乐,将“壮族三月三”设定为法定节假日,推动上百个传统民族节庆复兴。将《民族理论与政策》打造成精品在线大规模开放课程,带动各级各类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升成效。各民族长期亲如一家,朋友圈、社交圈、生活圈不断扩大,全区有130万个家庭由两个以上民族组成,各民族同饮一江水、同耕一峒田、同住一个村、同组一个家、同读一个班、同过一个节的和谐景象随处可见,如同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发展。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加强民族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我们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和保护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八桂文化,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壮乡风格、和谐兼容的民族文化强区。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惠民活动向基层延伸,形成村村建阵地、乡乡搭舞台和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的群众文化新格局。深入挖掘广西特色民族文化内涵,创作了一大批富有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的桂风壮韵艺术精品,电影《刘三姐》风靡海内外,“印象·刘三姐”首开国内大型实景演出先河,《八桂大歌》《碧海丝路》等13部舞台精品荣获“文华奖”,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连续举办20届,文学桂军、漓江画派等迅速崛起,成为亮丽的文化名片。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兴安灵渠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壮族霜降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各族人民大团结需要法律保障。60年来,我们全面加强法治建设,把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重要任务,完善配套法规,先后制定(修订)实施12个自治县自治条例和25个单行条例、67件涉及民族事务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出台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民族事务的能力。扎实推进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创建活动,加强平安广西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基层管理服务网格化智能化社会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边境管控和社会治理,依法坚决打击“三股势力”和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严厉打击涉毒、涉枪、走私及拐卖人口等严重跨境违法犯罪活动,维护了祖国南疆的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

  广西作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长期以来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民族关系十分融洽,堪称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2017年4月,习总视察广西时对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对我们既是巨大鼓舞,也是有力鞭策。我们一定牢记习总的殷切嘱托,总结好、运用好、发展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成功经验,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让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代代相传。始终坚守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来抓,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族人民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八桂大地。

  富民兴桂前景广阔、大有作为。站在广西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一定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决履行“三大定位”新使命,深入贯彻“五个扎实”新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善作善成,奋力谱写新时代富民兴桂的壮美华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