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根本的就是要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根”,也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之本,是我们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丰厚沃土。
回首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历史,正是在中国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艰辛过程中,才找到了一条走向胜利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的胜利,重塑了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中的现代主体地位,实现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向独立自主的现代国家的历史性转变。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党能够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
中华文明素来追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社会观和道德观,但受制于千年之久的封建和近代以后殖义、帝国主义的压迫,这些优秀的思想观念得不到发扬和彰显。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的实践哲学观念、阶级斗争理论、社会生产理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主义远大理想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高度融合、相互贯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与时俱进,先后创立思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能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精神,接纳了马克思主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在其《四海之内》一书中曾写道:“人如此热情地接受(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有很多西方人觉得不可思议。他们想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个古老的东方民族竟会如此毫不犹豫、满怀信心接受一种初看起来完全是欧洲的思想体系……中国知识分子之所以更愿意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哲学思想正是他们自己所产生的。”
习总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思想基因,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特色”的根本所在。
中国自古以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朝历代虽有,但终归统一。秦朝时期建立起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统治,实行“车同轨,书同文”,塑造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权力运作机制,塑造了统一的语言文字和意识形态,这种大一统的制度实践和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塑造了千年之久的国家治理传统和历史习惯。在大一统的制度实践下,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发展,最终形成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各民族利益相连,谁也离不开谁,在面临外敌侵辱、斗争时,总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铸成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千百年来,中国形成了以本土产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等为最根本构成的中华传统文化,其他外来文化如佛教、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欧洲启蒙文化等,皆在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兼容并蓄中实现了中国化本土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厚的价值观念,如以民为本、民贵君轻、安邦济世的治国理政理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观念;清廉从政、勤勉奉公、力戒奢华的从政之道;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念等等。这些价值观念基本成为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生活准则和交往规范,并转化为最根本的日常生活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无一不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影响,正是有着优秀的文化基因传统,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精神标识。正如习总所说:“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称“中国特色”,既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塑造,更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密码的历史传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以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一般规律;它以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历史必然要从阶级社会走向一个无阶级的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但正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言,作为一种社会改造的方法和工具,他们的理论从来都不是教条,只是一种世界观和提供行动的指南,“每个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都必须穿起本民族的‘服装’”。
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能够融入中国具体实际,扎根于中国社会、中国人民日常实践,就在于中国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始终坚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吸纳马克思主义、丰富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在中国的生根、发芽和壮大。正如习总所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由西方话语向中国话语的根本转变。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种条件除了经济基础,还包括传统文化等上层建筑。中国党的创新理论,如思想、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以中华民族语言、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中国人民的生活实践方式加以传承创新的结果。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习总指出:“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展望未来,我们要继续让马克思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不断赋予其更为鲜明的中国特色。
本文系广东省委党校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重点课题“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哲学意蕴研究”(XYZD202202)阶段性成果
- 标签:本站
- 编辑:朴敏英
- 相关文章
-
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
-
春天的第一场“派对”在英卓恩与欢乐和祝福撞个满怀
时光悄然,记载着付出和劳动,也见证着积累和成长,为了更好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用更有仪式感的方式回顾过去一年的成果…
- 速看!阜阳这个产业迎利好!
- 全国交流会展会查询wwwjihuipucn
- 农发行高青县支行:助力做优特色农产品 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 安徽临泉县发生凶杀案致一死一伤 警方称嫌疑人已被抓
-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集市有何特色?新疆国际大巴扎来了就不想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