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阜阳生活  特产

烟火人间里的特色小店 人文氛围中就是这样“蓉”光焕发

  成马昨天在蓉开跑,世界在的比赛中不仅看到了灿烂古代文化与现代高质量发展交相辉映的城市风景,更是在特色食品的提供中惊鸿一瞥到国际美食之都的“蓉”光焕发,特别是那一抹靓丽的“红”……

  追根溯源,在建设中国特色消费型城市的道路上,“两店经济”正在为成都增添不一样的色彩。如果说首店经济遇上公园城市焕发的金色“蓉”颜让成都更显国际范,那么,特色小店遇上市井文化,更有成都味的“蓉”颜无疑就是红色。

  细细数来,红色无疑是成都的最有辨识度的代表色之一。你看,成都的红,在锦里的夜色里,在文殊院的庄重里,在琴台路的霓虹灯里;成都的红,也在醉人的晚霞里,在川大的唯美里,在沸腾的火锅串串里。

  10月25日上午10时许,地点文殊院街。秋日的蓉城细雨绵绵,又适逢工作日,来往文殊院街的人并不太多。

  然而,当记者到达文殊院街39号,也就是洞子口张老二凉粉旗舰店所在地,这里却已经排起了队。店铺内,老年人、青年人、儿童谈话的声音此起彼伏,在并非正点吃饭时间,这里的生意依然堪称火爆。

  已有超过百年历史的洞子口张老二凉粉,70多年来店址未移店名未改,甚至装修都还是以往的模样。商务部颁发的“中华老字号”、四川省商务厅颁发的“四川老字号”、成都认定的“2019百家成都特色小店”……众多荣誉加持的洞子口张老二凉粉,不仅代表了老成都人不变的记忆,也成为来蓉游客心中极具代表性的“成都味儿”。

  100多年前,张青云的父亲迫于生计,在洞子口经营了一个小地摊,每逢灯会就挑起担子去文化宫卖凉粉。灯会熙熙攘攘的人群,成为凉粉行走的“宣传员”。从小耳濡目染,传承了父亲手艺的张青云,后来将这碗凉粉开创出一个品牌,就是今天成都人看到的洞子口张老二凉粉。

  74年前,洞子口张老二凉粉将店铺开到了今天的文殊院街39号。那时候,人们大概都不知道,这家店居然能够在这里稳稳当当地开半个多世纪,直到21世纪的今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今的洞子口张老二凉粉,归属于成都市通锦达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通锦达”)。上周,在洞子口张老二凉粉店铺内,通锦达业务部经理何强向记者阐述了这家店的“前世今生”。

  “现在并非饭点,为什么人流依然络绎不绝?”面对记者的提问,何强微笑着说,“数十年来,我们这里一向如此。遇上节假日高峰,一天销售额能达到6万多元。归根结底,得益于美味的食物与亲民的价格。”他介绍说,“这里的热销单品白凉粉、甜水面,单份价格分别仅为6元、8元。很多老成都人从孩提时代吃到白发苍苍,可以说已经成为他们的集体记忆。不仅如此,很多来成都旅游的人也会认为,得来这家店吃上一口凉粉或甜水面,这才算是到了成都。”

  那么,这里的食物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何强拿甜水面向记者举例说,“从选面粉到制作面条、醒面,我们都有专门的师傅在钻研。不同于市面上很多细细的面条,全手工制作而成、小拇指粗细的甜水面不仅弹性十足,还透露着粗犷的风格,因此被顾客戏称为‘男子汉的面条’。搭配甜水面的卤也是我们秘制而成,十多种调料以不同比例加入,入口能产生甜、辣、麻等味道,层出不穷。”

  聚光灯之下,这家百年老店却显得愈加冷静。“精心做好品牌,才是长盛不衰的根本。”在公司工作30多年,从门店负责人走到管理层,何强对公司一直以来的坚持有着深刻的理解与认同。“正因为执着的坚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洞子口张老二凉粉在成都仅有2家门店。”

  “曾经,公司管理层在斟酌文殊院街39号的门店是否需要重新装修,我们征求了很多老顾客的意见,他们给出的答案大都是否定的。他们说,就是现在这个样子,才是他们的记忆所在。于是,这家店就原封不动地保留到现在。”何强说,在甚至可以称为“老套”的装修风格里,成功留下了老成都的味道。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不止何强,文殊院街的这家洞子口张老二凉粉店,有3位师傅都已经在这里待了20多年。“从学徒到师傅,企业文化已经深深烙进他们心里,他们对待每一碗凉粉、甜水面,以及数十年沉淀出的品牌,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正是因为这样的坚守与传承,蕴含天府文化,展现工匠精神的洞子口张老二凉粉,才能在未来承载更多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

  步履匆匆已成为了当下标准的生活节奏,在高质量发展的新一线城市——成都,却有众多新起茶室,逐渐成为这座繁华都市中的静谧悠闲区。

  在成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喝茶,当下的茶生活又成为一种“潮流趋势”。从上百年历史的老茶馆,到随处可见的公园露天“坝坝茶”,再到复合艺术、养生、音乐多种业态的新兴茶馆……作为成都小店最为典型的店铺形态之一,茶馆与成都人闲适豁达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既是成都市民大众消费最具生活味儿的生动写照,更传承着市井、乐观及悠闲的地道成都味儿,其中菱窠茶舍则是这一众茶铺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

  因与李劼人故居“菱窠”比邻而建,故而取名“菱窠茶舍”。或者更多的人愿意称其菱窠茶铺,觉得顺口亲切些。

  菱窠茶舍的老虎灶,尽管没刻意地去做个高仿真的带水瓮子的样式,但带温度的七星灶里依然可以煮出三江的沸腾;长长的回廊里悬挂起的众多笼里虽没养有一只鸟,但偶尔配上金钱板的表演也甚是有趣;欹斜的竹椅、“古气”的木板桌、长嘴的铜茶壶和釉亮的白瓷碗都在不经意间引领着茶客放慢脚步去感受成都的安逸……“茶铺不喧哗,你可以静静地喝茶,也可以低语聊天,还可以不受打扰地发呆打瞌睡。”菱窠茶舍的负责人张薇告诉记者,对于很多人而言,和老三花经泡一样,菱窠茶舍也耐坐,可以一直坐到太阳西下。

  “这个茶馆没有门”,著名学者袁庭栋曾这样形容“菱窠茶舍”。用短嘴壶泡一碗老三花,摇一摇蒲扇,啖一口茶,和三五好友闲坐谈天,老成都坝坝茶的生活画像渐渐清晰。“或许敞开式茶舍最大的意义便是能让老成都人想起记忆中慵懒舒适的品茶时光。”张薇表示,从规划之初菱窠茶舍就旨在还原老成都记忆中的茶馆景象,茶叶是地道的老三花,所谓的茶品级里最“低”的一级,但却是“当年”家家户户喝得上的,它代表的是时代的记忆和味道,也一直是被点得最多的。

  值得一提的是,菱窠茶舍的竹椅是足够尺寸的,可以让茶客们翻来覆去任意跷脚栽瞌睡。“在环境打造上,我们的实木桌子及椅子也是特别设计,国家级非遗的手工师傅制作,希望能够提升舒适度,在视觉上,鸟笼虽只是装饰,但在环境氛围保护与营造上也成了特别之处。”张薇认为,越市井的东西,在生活中占的比例越高,反映的越是生活化的东西。“对于成都来说,遍布闹市街巷之中的街边小店便是这座城市最具生活气息的所在,而茶馆则是这些小店中最直接而生动的见证。”

  过去在成都,售酒的地方叫酒铺、喝茶的地方叫茶铺,还有药铺、当铺、干杂铺……各种小而全的铺面店馆就已勾勒出城市“小店”的早期形态,而时至今日,历经千百年沧桑,茶馆仍然是锦官城内一道绝无仅有的民俗风景线。

  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以个体工商户为典型存在的“小店经济”扮演着成都经济的晴雨表,从中可以窥探到这座城市很多个性化的趋势和消费变革。来自市商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成都拥有2万余家茶馆,是全国茶馆数量最多的城市。为何成都茶馆如此之多?张薇认为,其增长是伴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新成都人的加入与老成都人对于精神需求的增长让茶馆这一业态更受关注;互联网时代的快速传播让城市扩大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茶馆感受成都文化;政府在文化传承上积极创新,引导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都成为了这一业态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

  正如张薇所言,透过茶馆这一小店形态,可以看到:纵使成都的茶馆类型在不断更迭,小店铺面装修不断更新,经营业态不断复合交融,但茶馆始终是成都的茶馆,小店始终是成都的小店,其承载的蓉城记忆不会因为形态变更而减弱,反而在主动融合更新中与时俱进、历久弥香。

  小店在城市中承担什么角色?张薇认为,成都是一座包容性极强的城市,各种各样的小店也构成了城市的人文氛围。“在成都餐饮的发展进程中,近年来也是更新换代、提档升级加速,以茶馆和咖啡馆作为极富代表的两类,大都没有跟风进行同质化产品传播,显然‘做’小店未来要有传承、更要有发展。”提及菱窠茶舍的未来,张薇表示,为避免同质化,首先是希望传承老成都的茶文化,还原老成都茶场景;其次则是希望将菱窠茶舍打造成为对外交流、文化展示的综合性平台。(图文来源:成都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