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胆医心总向前
记者何春雷
" 有些事儿总要有人去做。医生的职责,共产党员的使命,让我责无旁贷。我有多年的重症工作经验,年富力强,在家国需要时,必须冲上去。" 在第 71 个世界卫生日来临之际,4 月 6 日上午,记者采访了刚从武汉疫情前线归来的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专家、副主任医师宋维鹏。" 那 55 天的经历让我永生难忘。"
" 知道要派医疗队去援助武汉,我第一时间交了请战书,接到出发的命令后,行李都来不及收拾就走了。" 说起 1 月 26 日作为我市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驰援武汉,宋维鹏的情绪有些激动,仿佛又回到了出发那一刻。
大年廿九值通班,除夕值 24 小时班,宋维鹏临行前已经好几天没与同在医院当医生的妻子国强华见上一面了。接到出发的命令,在医院参加完培训,匆匆跑回家,与父母妻女告别后,宋维鹏怀揣 " 剑指病毒,疫不休,誓不还 " 的勇气与决心,星夜驰援武汉。" 湖北告急、武汉告急,职责所在,刻不容缓。" 宋维鹏目光坚定地说。
国强华说,宋维鹏去疫情前线她早有思想准备。"2008 年,他还在白求恩医科大学读研期间就参加过汶川地震的救援工作,参加工作后,也多次参加应急抢救任务。他是有担当、有情怀、负责任的男人。抗击此次疫情,他责无旁贷。" 国强华将无尽的担忧藏在心里,无条件地支持宋维鹏出征武汉。
" 初到武汉市第七医院,那里的情况远比想象中的更为严峻。" 宋维鹏介绍说,他们进驻的武汉市第七医院自 1 月 23 日被确定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几天的时间就收满了患者,还有大批患者等待床位,每天还有大量的重症患者无法收治,医院原有的医护人员已经疲惫不堪。防护物资非常紧张,这也是摆在医护人员面前的一个巨大困难。
为了避免自身感染,医护人员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体力消耗之大,是平时工作的几倍。最初一个夜班下来十七八个小时,为了节约本就不充足的防护物资,大家都尽量延长每次在隔离病房的时间。为了少上厕所,上岗前不敢喝水,每次出了隔离病房,脱下防护服,都是一身的汗。鼻梁及颌面部也被长时间戴口罩和护目镜压出了一道道压痕,久久不能褪去。" 这些压痕一个一个叠起来,才铺就了一位位新冠肺炎患者的痊愈之路。" 宋维鹏摸着鼻梁说。
" 重症医学科对于危重症患者意味着最后一线生的希望,重症医生从来都是从死神的手中抢人。新冠病毒与病毒性肺炎相比传播更迅速,危重症患者病程进展更快。和以往的援助任务相比,风险更大,是真正的直面病毒,直面生死。" 宋维鹏说。
"2 月 17 日这一天我很难忘记,因为很‘惨烈’。" 宋维鹏的神情凝重起来,他回忆说,那天临下班时收治了一位患者,严重的感染性休克,酸中毒,多脏器功能衰竭,他和队友使出浑身解数,也没能挽留患者离去的脚步,此为 " 惨 ";而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抢救下来,身心俱疲,当患者离去的那一刻,体力的透支和未能挽救生命的无力感,此为 " 烈 "。" 身为医者,纵使再如何看惯生死,对于每一个患者的离去,总会有遗憾,因为我们一直想全力以赴做到更好。" 未尽其功的痛一直在宋维鹏的心头挥之不去。
在最困难的时刻,重症治疗组组长带领重症人每日上下班途中,在班车上唱歌鼓劲,嘹亮的歌声伴随宋维鹏和队友度过了最艰苦的时期;7 位重症患者经过科学救治在同一天出院,大家欣喜若狂,大声欢呼;离开武汉前夜,医疗队在酒店楼下小广场组织了告别晚会,周边居民楼的武汉市民纷纷在楼上和队员互动,亮起手机,高喊 " 谢谢你们 ",队员们齐声回应 " 武汉加油 "……
" 在武汉的 55 天,有太多的场景让我永生难忘。" 宋维鹏虽努力控制情绪,但泪水还是溢出了眼眶:" 要离开的时候,心里五味杂陈,既有回家的喜悦,也有离别的不舍。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我们为之拼过命,付出了太多。"
救死扶伤,不辞艰辛。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宋维鹏用实际行动,在最艰苦的阵地上践行了医学誓言。
- 标签:方广辉
- 编辑:朴敏英
- 相关文章